在自稱上,操山話的紅瑤自稱“尤挪”,操平話的紅瑤自稱“尤念”,漢語都是意譯為“瑤人”。
二、工作點背景
作為田野工作點的細門紅瑤寨是泗水鄉細門村的一個村民小組。細門村有16個村民小組,403戶,人口1888人,屬平話紅瑤。全村總麵積40418畝,其中水田1553畝,旱地麵積807畝,果樹麵積258畝。全村基本上都是紅瑤,分屬於餘、朱、韋三姓。細門寨地處321國道中龍勝至資源的龍——資旅遊線上,距離龍勝縣城22公裏,距離著名的龍勝溫泉11公裏,距離資源縣城130多公裏;全寨現有農戶26戶,106人,全部韋姓;有水田85畝,旱地60畝,柑橘51畝,其他水果45畝,林地350畝。從人口和占地麵積來看,細門組在細門村是屬於中小型生產組。
地理和環境:細門紅瑤寨坐落於當地人籠統稱之為“大山”的山腳下,寨子距離公路有一裏的下坡路,這條路由石塊和水泥建成,1~1.5米寬,半米高。路雖然有點彎曲,但由於旅遊的需要而專門進行過設計,所以路麵比較平坦。公路下麵四五米的地方就是桑江,清澈的江水,遊魚幾許,這使不少北方遊客羨慕不已。從公路邊看細門寨,隻見紅瑤獨有的杉木製灰色半邊樓,上下三層,又高又大,顯得古老而凝重。這些樓房相互之間建得環環相扣,錯落有致,依山傍水,看上去既獨特又精致;寨子旁還有一條從高山上飛流而下的山溪,終日嘩嘩不停;在層層疊疊的梯田簇擁下,細門寨像是在青山碧水當中渾然天成的景物,很有視覺上的美感。
曆史沿革:關於細門寨的來曆,據寨子中最年長的韋姓老人(今年60歲)回憶,原來他們家是有幾本老族譜和老歌本的,上麵寫有這個寨的一些曆史來源,遺憾的是這些民間文獻全部毀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一場兵災之中。而在他剛懂事的時候,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當時他家被劃為富農),他也隻能零星聽大人們講過一些,“時間一長也忘很多,平時也沒有誰關心這個”,他不止一次地對我說。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現在被公認為紅瑤民族文化保存得比較完整的紅瑤寨,他們三百多年前的祖先並不是紅瑤,而是純粹的壯族,關於這點,寨子裏麵的大人們倒是懂得。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他們的族群認同感,恰恰相反,在開發旅遊後,他們似乎更加看重自己的身份符號。寨裏一些老人告訴我,“前麵那個史書上寫有的白麵紅瑤寨,主要是姓龍的,他們是從武通(現桂林市靈川縣轄)過來的,原來是漢族,才來兩百多年,現在每年他們還要回武通去祭祖呢。”後來我問過龍勝研究紅瑤的一些人,他們基本上都同意這種說法,隻是提醒我:“這些韋姓紅瑤在祭祖時一定要請壯族師公,他們說如果不請壯族師公,祖先是聽不懂的,其他的和紅瑤就沒什麼區別了。”後來我在其他訪談中了解到,其實不單單是紅瑤,在龍勝這塊特殊土地上居住的幾個少數民族,都有這種族群之間互相改變的現象。“因為龍勝地理條件比較特殊,隻要是民族雜居的地方都會有這種現象”,縣誌辦一位同誌如是說。
事實上,細門寨的祖“公爺”據傳是來自南丹縣韋家村。按寨中韋姓老人提供的說法,我找到泗水鄉一個叫做鯉五塘的壯族寨,這個寨子離縣城隻有幾公裏遠。根據這個寨中莫姓老人(今年68歲)回憶:“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時候,有兩個從河池地區南丹縣來的公爺,都有五六十歲了,他們來的時候還背了塊寫滿字的大石板,當時就確認這個寨的幾家是從他們那邊過來的。他們走後,因為窮,我們這裏一直都沒有人過去。”他又說:“十幾年前寨裏那幾個老公爺死後,就更沒有人想去。”
大約兩百多年前,細門又分出離他們不遠的三門、九十六和高坡等幾個紅瑤寨。其中的三門寨也是龍勝紅瑤民俗文化旅遊點之一,也是在路邊,寨子入口處的大牌子上寫著:龍勝紅瑤民俗文化博物館。
人口:解放前的細門有九戶人,解放後到20世紀80年代中,增加到十七戶。而據其他一些紅瑤寨老人說,傳說細門剛建寨的時候隻有三戶人。細門組在細門村裏麵被公認為是血統最“純潔”、最“根正苗紅”的,因為他們不但是同一個姓,同一個祖公傳下來的,而且直到現在他們各家還有很深的血緣關係,下表是細門人口情況的一個調查表:其中,細門組人口總數:101人(2004年),男性:46人,女性: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