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廣西是山歌的故鄉,是情歌的海洋;廣西無處不飛歌,龍勝當然也不例外。我在細門寨時就經常聽見當地紅瑤唱到:“這山看見那山人,見麵都要三天程。”或者“這屋看見那邊屋,走上一天還要哭。”這或許說明,在這種自然條件和生產力水平下,山歌就是一種傳情達意的有效工具。在細門寨中,中年以上的男女都會唱山歌,有三個老人除了會唱一般的山歌外,還會唱真正的紅瑤歌。但參加表演的青年女性們則鮮有會唱者,這與“舞台”上的表述是大相徑庭。後來我才明白,對於當地紅瑤來說,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山歌其實就是他們惟一的課本,是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他們的先人看不懂漢字,當然也不會寫,他們隻有通過山歌這種形式來傳承自己的文化,凝聚自己的族群,而在這樣的薪火相傳中,山歌就成了文化的標誌和載體。更重要的,人類學強調文化習得性,文化是要學習的,一個紅瑤唱山歌好不好,與長期學習,環境熏陶,自己的努力、反複的練習是分不開的,可現在為什麼青年人都不會唱呢?難道是現在不少專家學者所說那樣,山歌吸引不了年輕人嗎?可能是。還有一種可能性,因為紅瑤年輕一代從小就沒有受到這方麵的培養和熏陶,你又怎麼能指望他們會有興趣?當然,當地群眾傳唱的山歌中確實是有一些不健康的內容,但瑕不掩瑜,而且這部分不是主流。可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卻是某些低俗的山歌卻被無限放大,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顯然俗話說得好,一個巴掌拍不響。
龍勝的苗、瑤、侗、壯、漢各族人民普遍都打油茶。至於打油茶這個飲食習慣的起源、意義,至今眾說紛紜,有的說是苗族所創,有的說是侗族所創;有的說是來自於用隔天的冷飯泡茶當早飯吃,圖個方便;有的說是以前飯不夠吃,又沒有菜,隻能用這個辦法下飯等。但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打油茶現在已成為龍勝各族群眾共同擁有的一種十分普遍的飲食習慣。可是當全國各地的遊客們來到龍勝後,打油茶無一例外都會被當地導遊們說成是紅瑤特有的接待客人的傳統風俗習慣。事實上,這時的油茶並不是剛做好的,而是頭天晚上就做成了。筆者經常看到,特別在旅遊旺季階段,由於旅遊團多,寨裏婦女晚上常常要打幾個小時油茶,然後用大鍋裝好,第二天用小鍋熱一下就端出去。
“背新娘”恐怕是最能刺激遊客特別是男性遊客神經的節目,可這個節目也是比較有爭議的節目。根據筆者在旅遊業工作幾年的情況來看,這個節目在全國不少民族旅遊中卻最常見到,真有點讓人匪夷所思。在前麵“舞台”的展示中,“背新娘”這個節目,是由紅瑤婦女們隨便從在座的遊客中找出一位男性遊客,說是紅瑤“新娘”看上他,要“成親”,男性遊客則必須按照紅瑤的“婚俗”,背起“新娘”在屋裏繞上三圈,還要入“洞房”,最後的標誌就是留“紅印”。後來寨裏有幾個老人看不慣,講多了,才改為有時背有時不背,但都要進房按“紅印”。限於篇幅和主題,這裏隻簡述筆者親眼所見的一次婚嫁場麵:當時是寨中一位韋姓姑娘的婚禮。紅瑤姑娘出嫁要選好兩個青年婦女為伴娘,一個少女為護送姑娘;伴娘著裝要與新娘一樣打扮,形影不離的陪著新娘。吃過中午飯,不管下雨不下雨的都要打著一把傘出門,在陣陣鞭炮聲中,先由新娘的親兄弟把新娘背出門外,意思是嫁出門,然後由舅爺背出寨子,這才下來走路,隨後在護送姑娘和伴娘以及大隊人馬的陪同下自己走去新郎家,如果新娘家裏沒有兄弟,則全程由舅爺背出門上路,新郎就在自己家裏等候。整個過程既隆重又熱烈,既嚴肅又溫馨,是很感人的。旅遊表述中的“背新娘”節目與真實生活中的背新娘並無任何相同之處,甚至是天壤之別。前者把這樣一個嚴肅重大的儀式變成純粹的感官刺激,變成一種遊戲娛樂遊客的工具,其根本目的在於博取遊客的歡心;而後者則是紅瑤真實的文化,是他們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古老傳統,這個習俗凝聚紅瑤豐富的內心情感和她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這樣的扭曲無論有什麼理由,都是十分不應該和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