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民族旅遊中文化的表述及真實性問題——龍勝細門紅瑤旅遊的發展(6)(1 / 3)

講到紅瑤,就不能不講她的衣服,“紅瑤”一詞的由來,實際上是來自於紅瑤婦女所穿的紅色衣服。在細門我發現,隻有中老年以上的婦女才會自製一件完整的衣服,年輕一點的就隻會挑花。“我們搞旅遊還會一些挑花,你去其他寨裏看看,還有誰會?”細門的年輕婦女們不服氣我的惋惜。很早以來,紅瑤婦女就懂得在服飾方麵講究花紋色彩,宋代周去非著的《嶺外代答》中就有“瑤好五色衣服”的記載。細門紅瑤婦女的花衣是她們服飾中最美觀、最吸引人、最珍貴的衣服。她們的花衣式樣為圓領對襟無扣,兩襟交叉長至臍下,腰束帶;襟滾花邊,衣角綴上三行錫製的小梅花,雪白光亮,耀眼奪目;上麵的花紋圖案繁多,既別致又獨特,在一件花衣中的花紋圖案至少也有20多種,甚至30多種。紅瑤的花衣自古以來以大紅為主,由於花衣圖案複雜,工序繁多,工藝要求高,所以做的時間很長,她們曾告訴我,做一件花衣需要三到四個月的時間,如果隻用業餘時間做的話,至少要一年或更多的時間。現在如果是要賣給遊客,那就會省下不少工序,隻繡一塊洗臉巾大小的花紋圖案就可以了,繡一個星期左右,一塊一般是賣50到60元錢。除了花衣以外,細門的婦女還有製作錦衣、花裙、圍裙、裙帶、腰帶等等,因種類繁多,製作工藝複雜,製作時間比較長,價格貴也比較難賣等,現在已很少有人做。

長發,是紅瑤婦女主要身體特點,也是旅遊熱點、看點。在頭發已成為主要形象自我展示、自我追求、自我滿足的今天,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發,已成為現代社會,尤其是對於女性的一項基本、時尚,甚至是生存的訴求。在“文明”的今天,沒有人會否認其社會符號意義。而紅瑤長發的旅遊挖掘,正是迎合這個要求,不過令我大為驚訝,細門寨裏竟然沒有人能回答紅瑤婦女為什麼要留長發,我去一些紅瑤寨問過,也是語焉不詳。有些紅瑤研究人員說,聽紅瑤老“公爺”講過,那是因為穿紅瑤衣服就必須要留這種長發,隻能姑且聽之。不過現在在細門,長發青年婦女已經不多,隻有中年以上的才有一米以上長的長發。以前未婚未育的青年婦女頭發往前額挽發,用頭巾全部包嚴實,不露頭發;已婚已育的婦女頭發盤頭,在前額做一個發髻,包頭巾也要露出發髻,這樣就很好分辨。此外,對於紅瑤婦女來說,頭發和耳環缺一不可,細門紅瑤婦女兩耳都帶銀質耳環,從小就帶,每個重1兩左右,經常用草木灰擦得亮晶晶的,不過現在凡是上學的都不準帶,因為學校不允許。

凡是去到紅瑤聚居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他們的半邊樓,細門也不例外。半邊樓多依山而建,因為紅瑤都是住在山上,而龍勝的山坡度普遍比較陡,半邊樓建設充分體現出了紅瑤群眾的聰明才智。他們劈山為平台,以平台為房屋地基的後半部,前部則立柱懸空為樓,上鋪木板與平台齊,再以此搭木建樓,屋頂披瓦,成為半邊樓。而且令人驚歎的是,這種半邊樓都是杉木結構,多用上等杉木建成,不用一個鐵釘,全靠木匠一把彎角尺子,量好一塊長竹片,刻上記號和數十根短竹簽,鑿柱眼,穿木頭,然後全部串起搭建而成。細門的半邊樓高達三層,有近兩百個平方,一個半邊樓要用杉木二十立方左右,這足以讓缺少木材的外地遊客羨慕不已。半邊樓充分體現紅瑤對龍勝自然環境的高度適應,它冬暖夏涼、通風透氣、幹淨舒適,雖然屋下飼養牲畜,但卻沒有異味,所以上麵住人並沒有什麼不舒服。現存細門半邊樓曆史最長的已有一百多年,雖然外表已是灰黑色,但依然堅固如常。

在細門的田野考察期間,我覺得自己有時會陷入某種人類學式的困惑。正如格爾茲所指出:“移情”並不是要人類學家變成當事人,而且前者也不可能變成後者。他認為,人類學者對異文化和當事人的觀點的了解有‘經驗接近’與‘經驗遠離’的程度差異。前者指用當事人的概念語言來貼切的描述出該當事人的文化建構;後者指用學術語言和我們自己的概念語言來描述所研究的異文化。對當事人文化的全麵描述關鍵是‘經驗接近’與‘經驗遠離’的並置。但困惑在於,當你越走進他們,越了解當事人的真實生活時,你往往就會覺得‘經驗接近’與‘經驗遠離’並置的困難。如在前麵的旅遊表述中,我們都樂於把細門紅瑤寨描述成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社會,無論從地理上、曆史上,還是他們表現出的“傳統”上等,他們都夠資格。他們尊老愛幼、民風淳樸、樂於助人、和睦相處等等,一切的一切是那麼傳統,那麼的田園牧歌,並以此反映出我們現在所處社會的種種弊端,所以值得遊客們去看一看、學一學。

在細門寨這種小型的社會共同體中,基於血緣、地緣等情感紐帶,家族或寨裏的人們容易做到彼此忠誠、互相信賴、相互幫助。一般而言,細門紅瑤傳統的道德約束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安土重遷的農村生活,祖祖輩輩生活在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地域環境中的人們,誰也承受不起因為道德缺乏而導致眾叛親離的代價;二是先驗的天譴與倫理綱常的潛在影響,使良心的譴責、報應的恐懼、忠孝節義的評價和對溫良恭敬的褒揚,成為道德自律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