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民族旅遊中文化的表述及真實性問題——龍勝細門紅瑤旅遊的發展(6)(3 / 3)

從寨裏林果種植的情況看,細門旱地使用就相對簡單。細門旱地每家都可以分為:林地、果地、菜地三種。林地麵積多的戶,一般是20到25畝左右,少的戶也有10到15畝左右,全部都是種植經濟價值比較高的杉木,在旅遊開發之前,賣木材就是細門群眾一項主要收入來源。這裏需要說明一下:1990年以來,龍勝縣利用世界銀行的貸款開展杉木等經濟林的推廣種植,當時主要是采取小額貸款扶貧形式,每畝投入150元左右。這項政策的核心是:誰種樹,誰所有,誰受益,誰承擔風險。采取這個辦法以後,種得越多的農戶貸款就越多,還貸壓力就越大,風險也越高。我統計到,直到2004年為止,細門全寨隻有三戶還清銀行貸款,而且是用其他方麵的錢來還,並不是賣木頭得的錢,這當中主要是搞旅遊後所增加的收入。不過,細門組的還款壓力因為多了一項旅遊收入,明顯就沒有細門村其他組的壓力大。

細門的菜地一般每戶1到2畝左右,主要種植紅薯、芋頭,用來喂豬的多,部分是種豆角、苦瓜、黃瓜、茄瓜、辣椒、絲瓜等,各家的蔬菜都是自己吃,沒有什麼剩餘去賣,由於有的家庭種菜技術不過關或是管理不好,因此還不經常夠菜吃。“現在我們也可以去市場買菜吃,”寨裏的群眾經常說。“搞旅遊才剛剛得一點錢,當農民的還要買菜吃,像什麼話”,鄉裏的一位幹部卻對我說。

在這裏,如果說前麵那個案例有一定特殊性,反映出旅遊開發剛剛解決一部分人溫飽問題的話,那麼下麵這個案例就真實反映出旅遊開發將對大部分人帶來的變化,即在溫飽的基礎上,他們開始走向更高的要求,開始尋求更廣闊的發展途徑。

我在細門考察時候住的東家,細門組的黨小組組長韋SJ,今年35歲,他妻子小他兩歲,姓餘。根據有關政策,他們生了兩個女兒,現在大的15歲,在泗水中學讀書,小的9歲,在本村小學讀書。韋SJ18歲就結了婚,當時他還在讀初中,這一帶和他同齡的紅瑤男子基本上都是這樣,結婚以後當然就不讀書了,要回家幹活,何況他還是家中的長子。根據筆者的觀察,在當地這樣的生產生活條件下,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哪怕一個小孩的幫助都十分重要,因為他可以減輕大人很多家庭負擔。在細門寨開發旅遊之前,韋SJ和寨裏的所有青壯年男子一樣,每天都幹著和他們的父輩、祖輩一樣的農活,甚至連使用的生產工具都一樣,當然收入一樣的不高,他們也經常外出打工,如他就去過湖南、廣東、南寧等地打工,但“賺不到什麼錢,養活得了自己就不錯了”,他告訴我。不過給筆者印象最深的,還是幾次他講到:“有幾年我們這裏紅瑤女童輟學很嚴重,還上了報紙,那時你們南寧還有領導下來調查,來了很多人,來後我帶他們去組裏其他家看了看,看到很多家都是四壁空空的,他們沒說什麼就走了。”

在細門開發旅遊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的確,寨裏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改水、改廁、改沼氣、修路等等,各個農戶家裏有彩電、VCD,有的甚至有摩托車等等,還有飯碗裏的肉、油、鹽多了等等,這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連縣領導也知道我韋SJ的名字了”,他自豪的多次對我說。“他還入了黨,因為他家是表演場地之一,所以縣領導和我們有時會去一下”,鄉裏一位幹部說。後來,韋SJ還用搞旅遊後增加的收入,於1998年起開始種起了柑橘,因為龍勝柑橘一直都比較有名,比杉木更能賣錢,2004年雖然行情不是很好,但還是可以賺到四千塊錢左右。當時和他一起砍杉木種柑橘的,細門組有六戶,這兩年基本上都賺了錢,有兩戶去年就賺了三四千塊錢,而韋SJ的果樹去年還沒有出果,但今年其他家就比不上他賺得多了。“今年起碼一半多的家庭都會砍杉樹種果樹”,他肯定地跟我說。

(二)思想的變化

筆者在細門呆的時間長了以後,就慢慢發現,由於旅遊開發帶來的經濟變化迅速而顯著,所以當地政府和群眾感受很深,但是,其他方麵的一些變化卻容易被忽略,下麵這個變化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在紅瑤旅遊的表述中,龍勝導遊們在向遊客介紹紅瑤情況時,多少都會提到一下過去在全國各大報紙上刊登過的、紅瑤女童的失學問題,並強調旅遊開發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扶貧濟困,不讓紅瑤女童失學”。所以在細門寨期間,筆者就經常親眼看見不少遊客有時會幾元甚至幾十元的給寨裏的小孩,以示愛心。在開發旅遊前,一方麵因為貧困問題,細門組女童大部分失學。不過另一方麵,龍勝縣不少幹部(包括紅瑤出生的幹部)都反映,有的紅瑤卻一直以來都沒有送子女上學的習慣,“同是瑤族,盤瑤就不一樣,普遍願意送,其實那時大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縣教育局一位紅瑤幹部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