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民族旅遊中文化的表述及真實性問題——龍勝細門紅瑤旅遊的發展(7)(1 / 3)

細門寨的韋JB,男,今年40歲,以前隻上過幾年小學,但現在也不識什麼字了;他妻子和他差不多,也沒讀過幾年書,是從高山上嫁過來,山上那邊都是餘姓紅瑤,他妻子在寨裏是專門表演“紅瑤長發”的,夫妻倆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21歲,小女兒15歲,老大隻在本村上過幾年小學,“那時真是太窮,實在沒錢送她去讀書,不過,那時也認為女孩子讀書沒有用”,韋JB說。由於長時間的輟學在家,他的大女兒十三四歲左右就出去給人當保姆,一是因為家裏生活實在是困難,二也是她不願意總是在家。開始她隻是在縣城給人當保姆,可是在外麵時間一長,就不知道去哪裏了,也很少回來;這一兩年就更少跟家裏聯係,上一次聯係已是半年前的事,家裏麵的人都不知道她現在到底在哪裏,在外麵到底幹些什麼,甚至是死是活也不知道,一提起來就要掉眼淚。小女兒趕上開發旅遊,生活比過去好一點,所以小學準備讀完了,“隻要她想讀書,讀得下去,我都會送,再不能像她姐姐那樣了”,韋JB幾次跟我說。他還經常向筆者打聽,南寧市那邊有些什麼好一點的學校可以去。

(三)其他方麵

筆者是一個對現在電視中“時尚”類節目不是很感興趣的人,了解也不多。但在細門田野工作的日子裏,我卻花了不少時間反複觀看一個欄目——“尋找金花”裏麵的一期VCD,因為裏麵“尋找”紅瑤“金花”裏的許多場景,當時就是在細門寨拍攝的。

寨裏25歲的韋JX,當時未婚,是紅瑤的三朵“金花”之一。這期節目不但把細門紅瑤旅遊接待的情景全部拍下來,如喝油茶、情歌對唱、背新娘等,還“真實”拍攝了紅瑤不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寨裏的人經常表現出的一副老實、淳樸,甚至憨厚、木訥的表情,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寨裏不少人都上了鏡頭,他們也經常向我提起和推薦這個VCD。有一點是重要的,那就是節目裏的三朵“金花”恰好都是龍勝紅瑤三個旅遊景點裏的女性,至於其他紅瑤寨有沒有更漂亮的“金花”呢,筆者就不敢妄下結論,因為筆者沒有去過。因此換句話說,如果細門寨不搞旅遊的話,那麼他們是不可能被“尋找”出一朵“金花”的。有意思的是,細門群眾對節目裏表現出的他們“美好而奇特”的“日常生活”有著高度的肯定和認同,雖然這與我在細門田野工作期間的所見所聞相比,是多麼的不同。但筆者卻認為,更可能的是這些被“發掘”出的“文化”喚醒了他們某些塵封已久的記憶,激發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因為這是上電視啊。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原來默默無聞的紅瑤小村寨,短短幾年就因為旅遊開發而廣為人知,特別是有“金花”之後就更有名,所以對於當地群眾來說,旅遊表述的或者拍攝的內容是不是真實的,或者有多少是真實的,恐怕就不是他們最關心的,當然也不是他們可以左右的,經濟利益的誘惑實在是不可抗拒。有意思的是,筆者現在問起細門寨紅瑤的事情時,龍勝不少人都會首先說:“哦,那裏有一朵金花哦!”

此外,在紅瑤旅遊和有關VCD中,紅瑤婦女的豔麗服裝一直都是旅遊開發的重點和賣點,在紅瑤旅遊表述中占有重要地位。事實上,在紅瑤地區住的時間長了,筆者就看出,紅瑤婦女的服裝雖然在大的方麵差別不大,但在小的方麵還是有所不同,比如頭巾的挑花、圖案,裙子的長短、顏色,腳布的式樣和使用方法等,並不是完全相同。如不同的聚居地,金坑、潘內、細門、馬堤等地就有點不一樣,高山上和山下的也有區別,這樣的多樣性是很有價值的,值得去保護。但在細門旅遊中,為追求表演中的效果,所有的紅瑤服裝全部都是機織的,因此花紋就比較整齊,顏色也比較鮮豔、統一,衣服本身也比較耐洗,不容易走樣,當然也省時省力,細門婦女也容易在上麵挑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和顏色,非常美麗。當然在旅遊開發之前,縣裏麵就專門來人和寨裏的婦女研究了幾種款式,最後才定下現在的樣子。因此,細門寨婦女的紅瑤服裝與龍勝其他地方的紅瑤婦女服裝有著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