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現代市場化導向下,旅遊中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再生產過程,無論是采用所謂原生自然式的,還是其他方式的,他們都首先著眼於文化再生產與市場的商業邏輯。所以,無論像細門紅瑤寨這樣的展示如何逼真,甚至讓你感受一種所謂的真實體驗,從其作為一種文化工業的再生產過程而言,它與許多地方為獲得文化經濟價值而蜂擁而上展示的各地方民族文化之間沒有多大區別,作為一種文化的經濟化、產業化,它影響了文化的豐富個性與創造性,其實是一種同質化的現代大眾文化。遊客們在參觀遊覽的時候,並不探求一個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實在,而隻需要投入當下的情感去體驗現實的遊戲。
(二)當地紅瑤群眾的參與
我們看到,細門紅瑤寨在旅遊中實際上是一個消費、娛樂、休閑的場所,在中國現在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它是社會性與工具性的產物,遵循的是消費主義的市場邏輯,消費主義的邏輯滲透到每一個環節。細門紅瑤群眾的“打油茶”、“唱山歌”、“長頭發”等正常和自然的文化因素,都因此被發現並發掘出“經濟”的價值,被充分利用。因此,如果一個族群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比較奇異,能夠使異文化的外來者產生一種文化震撼,而且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觀賞性,那麼毫無疑問,它就會被充分的“開發”出來,以體現出它的“經濟價值”。事實上,各地旅遊部門開發的民族文化旅遊項目無一不是截取本地區民族文化的片斷,以所謂旅遊心理的邏輯將不同時期的民族文化連綴起來,其所遵循的原則就是文化資本的經濟價值。而經過現代市場邏輯篩選的民族文化旅遊節目,作為一種消費文化,無論其如何進行表述,都是一種現代文化現象,使一些地方性的司空見慣的民族文化生活具有現代的審美意義。
不過按旅遊推介者的說法,民族文化旅遊有一個不同於其他旅遊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可參與性。如我們在細門紅瑤中看到的“喝油茶”、“情歌對唱”、“背新娘”(按紅引)等,但是,參與方式、時間與地點都已經預先按照市場營銷的需求設計規劃,作為經濟利益追求的一部分。換言之,從民族文化進入策劃者的視野之時起,就已經失去其作為日常生活部分的真實存在,而承載太多的旅遊部門項目策劃的思維,或者迎合遊客關於異文化的特別想象,或者僅僅是出於經濟資本的投資目的。正是這一意義上,民族旅遊就被改造成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文化資本,通過民族之間的異文化震撼產生“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帶動當地飲食、住宿、交通、購物、招商引資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真假參半的文化旅遊”帶來的後果
(一)“真假參半的文化旅遊”與權力部門
文化資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富有曆史韻味的傳統文化等等,必然會脫穎而出為一種能夠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文化資本,並且日益受到關注,因此也就開始它的商品化進程。然而,民族文化具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塑造地方形象等方麵作用的同時,也因為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隔離其生存狀態而發生了異化,這種異化更多的表現是,一切都在追求商品化以及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如作為旅遊開發者,在民族旅遊的開發過程中,必須會對內容進行精選。那精選的原則是什麼?是旅遊吸引力。而吸引力又主要決定於接待地與遊客產生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當地民族文化越有特色,差異越大,就越有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的強度大小正是旅遊部門策劃民族旅遊項目的心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