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與浮冰和冰山博弈——北極探險(2)(3 / 3)

傷口未愈,特拉溫就上路了。1930年7月,他來到瓦加奇島,遇到了由著名探險家尼古拉?葉夫根諾夫率領的商船隊。商船隊為他召幵了一個別開生麵的記者招待會,特拉溫講述了他騎車闖北極以及去楚科奇海的打算。盡管許多人說再往前走困難更大,目標難以實現,勸他到此為止,懸崖勒馬。但特拉溫癡心不改,又繼續趕路了。

特拉溫有時也不得不乘坐鹿拉雪橇或狗拉雪橇,有時隻好坐在浮冰上漂流,有時以步代車,成了車“騎”人。如遇很深的積雪,他隻好穿上滑雪板,把車放在特製的雪橇上拖著前進。1930年10月底,特拉溫騎車來到泰梅爾半島上最大的一條河——皮亞西納河畔。薄冰剛剛封了河麵,不很結實,冰麵很滑,他竭力把車騎得飛快,結果掉入河中。幸好自行車摔在冰麵上,他在冰水中手抓腳踹往冰麵上爬,經多次反複才爬上了冰麵,拖著自行車繼續前進,來到一處安全地帶。這時,他突然發現一堆蓋著雪的鹿肉和鹿皮,顯然這是茨岡人的獵物,他一頭鑽進鹿皮裏,體內的熱氣逐漸融化了結冰的衣物,又吃了些凍肉,就呼呼大睡了。次曰淩晨,他隨茨岡人到他們的居住地休息了幾天。

1931年春天,他終於完成了北極探險計劃,結束了為時一年多的曆險生活。在整個旅程中,最令他興奮的事,莫過於越來越接近目標。不論條件如何艱苦,他總是提醒自己不能動搖,要不斷進取。當有人問他對這次隻身闖北極有沒有後悔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絕對沒有!”

獻身巴倫支海的巴倫支

在歐洲北岸同俄羅斯的新地島、瓦加奇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和熊島之間,有一麵積約140.5萬平方公裏的海域,名叫巴倫支海。這就是荷蘭航海家威廉?巴倫支於1596?1597年航行並獻身的地方。

16世紀末,荷蘭人為尋找一條從挪威、莫斯科王國的北側到達中國的海上通道,即所謂東北航道,於1594年6月派出由4艘船組成的探險隊,前往北極海域探險。巴倫支是第一艘探險船的指揮者。

在基利金島附近,探險隊兵分兩路,一路朝正東方向挺進,一路由巴倫支率兩艘船向東北航行,到達新地島,巴倫支發現了阿德米拉爾捷伊斯特沃島和十字架島,並在這個海區第一次看到了海豹的棲息地和北極白熊。巴倫支一直航行到北緯77°15’,創造了北進的最髙紀錄,成為西歐第一個到達最北的航海家。當4艘船在馬特維耶夫島附近會合時,除巴倫支的發現外,其他別無所獲。

1594年8月,探險隊全部回到荷蘭,受到人們的隆重歡迎。隨後,荷蘭政府在探險成績的鼓舞下,又立即組織了規模更大的第二次北極探險。探險隊由7艘船組成,伊納任指揮,捷特卡列斯任副指揮,巴倫支擔任主舵手兼一船船長。途中,由於未采納巴倫支的建議,這次探險以沒有任何發現而告終。

1596年五六月間,阿姆斯特丹市參議員組織了由兩艘船組成的探險隊第三次探險北極,巴倫支聞訊趕來,自願擔任蓋姆斯克爾船長的領航員。7月17日,蓋姆斯克爾采納了巴倫支的建議,向東尋找東北航道,接近新地島後再向北航行。由於冰塊阻攔,至8月19日才抵達新地島東北海角,他們被迫在新地島北岸一個“冰港”越冬。這是西歐人在北極地區的第一個越冬站。他們從船上卸下武器、生活用品、風帆和航海儀器,建成能遮風避雪的小房,又用木板在小房四周圍築起一道圍牆。房內安好爐子,裝上煙囪。但於缺乏蔬菜和營養,全船17人幾乎都得了壞血症,在冬天裏已有兩人死去,春季又有兩人病入膏肓,巴倫支是其中之一。1597年5月中旬,他們企圖修複在越冬期間被冰塊撞壞了的船隻,結果毫無希望,隻好乘兩艘小艇逃生。臨行前,巴倫支把這次航行及越冬的情況寫成報告,放在那座小屋的灶房。然後,人們把重病在身的巴倫支抬到艇上,但天公不作美,啟航後就遇上了翻滾的海浪,他們拚搏了6天才繞過“冰港”外的海角駛入平靜的海麵。巴倫支的病情曰見嚴重,5月26日,他吃力地對船員說:“我想我也活不了多久了。”他拿出地圖,仔細看了看,有氣無力地對水手德?菲爾說:“親愛的,請給我一口水。”喝完後,巴倫支就停止了呼吸。德?菲爾在日記中寫道:“威廉?巴倫支的逝世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我們每個人都悲痛欲絕,因為他是我們的主要領導人,同時又是我們不可少的領航員、朋友和夥伴。”水手們把巴倫支的遺體放入大海,讓他魂歸浩瀚的北冰洋。19世紀中葉,人們為了紀念巴倫支在北極探險中建立的功績,就把他葬身的大海命名為巴倫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