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時,整整三天。地球與月球的平均距離約38萬公裏,以每秒1公裏的速度圍繞著地球轉月球,三天內一定要進入阿波羅11號飛行的航線。阿波羅11號準確無誤地進入了奔月軌道,這是令人興奮的。可是,宇航員們馬上又遇到了一個難題一登月艙要掉轉方向。
現在,我們把第****火箭前端的阿波羅指令艙和接在它後邊的服務艙(裝載火箭發動機的部分)統稱為母船。7月17曰淩晨1時40分,第****火箭和母船分離。在第****火箭上部的貯藏艙裏裝著登月艙。與火箭分離後的母船必須翻個筋鬥旋轉180度,麵對第****火箭。
母船幵始使用外圍的噴射過氧化氫的小型發動機來改換方向。這時,宇航員考林斯掌握著操縱杆。如果在空氣和水裏行駛,可以用翅翼和舵來改變方向。可是,在真空裏這些方法都已失效。在真空中需要小型發動機噴射空氣,利用反作用力來調轉方向。
考林斯像在地麵模擬練習一樣,反複做著上下、左右、旋轉等動作,變換方向和姿勢。可是,上下活動總不那麼順利。當開滿加速器好不容易掉過頭來的時候,離第****火箭卻還差30米遠。飛行計劃要求在距離到達20米時掉過頭來進行對接。為了接近第****發動機頂端的登月艙,比原計劃多消耗了許多燃料。不過,這隻是一個雞毛蒜皮的小事故。母船與第****火箭分離後,改換方向,與登月艙對接,演習和實際總要有一點偏差。
母船一下掉過頭來,把指令艙的錐頂對準第****火箭的頂端。艙罩在母船分離時就甩掉了。這時登月艙現出了蜘蛛似的奇怪的形體。對接的準備已經就緒,翻了一個筋鬥的母船仔細地調整著姿勢,接近了火箭。距離在靜悄悄地縮短著。指令艙前頭像矛一樣的連接器必須準確地插入登月艙頂部的連接孔。否則,一且猛烈撞擊,不是撞壞就是被彈出去。
指令艙的雷達在不斷地測試登月艙的方向和距離並向計箅機報告,計算機馬上計算出來,向製動發動機發出工作指令。可是,最後的微小的調整卻要靠肉眼來進行。考林斯把指令艙窗上的刻度對準登月艙上的連接目標。登月艙連接孔像娃娃小嘴一樣圓圓地凸出著。距離越來越近,母船錐頂連接器已深深地插進連接孔。孔的內壁和錐底的三個鉤環緊緊地齧合在一起。接著,指令艙稍往後退,牽動一下。孔內壁的12個卡銷和連接器橫簧上的12個卡子嚴密吻合。這樣,指令艙和登月艙結結實實地對接在一起了。
對接一結束,就進入下一項工作。這項工作和貨車接甩車箱一樣:機車前進,用前邊的連結器哐當哐當地掛上貨車。然後後退,把貨車拉出來。用這樣的方法把登月艙從第****火箭裏拉出來。
7月17日淩晨3時12分,結束了這項工作。這時,第****火箭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為了使它不影響阿波羅11號的飛行,便把它剩餘的燃料點上火,送進離奔月軌道很遠的繞太陽轉的軌道。這叫做“打彈弓”。
原計劃阿波羅11號在離開地球軌道之前,預計需要修正四次軌道。而阿波羅11號實際上隻修正了一次,航線極為精確。
在漆黑的宇宙真空裏,阿波羅11號從第****火箭拖出登月艙以後,重新轉變方向,把登月艙頂在母船頭上,直奔月球。母船後邊,令人放心地伸張著服務艙火箭發動機的噴射口,這是今後的命運所係。阿波羅11號的宇航員能不能安全地返回地球,全靠這唯一的發動機了。如果說計算機是阿波羅11號的頭腦,那麼,這台發動機就是它的腿。
7月17日上午7時30分,阿波羅11號離開肯尼迪角已經9個小時,距地球已有8萬公裏之遙。這時阿波羅11號的速度已減低到毎秒2.73公裏。從環繞地球的軌道轉向奔月飛行時速度為10.5公裏,現在慢多了。僅隔6個小時,速度為什麼會如此之慢呢?照這樣下去,在到達月球以前阿波羅11號會不會停下來?。
前邊講過,到達月球的航線是從兩側包圍月球的橢圓形軌道。這是一種人造衛星的軌道,遠地點能夠到達月球對麵的細長軌道。人造衛星在這樣的軌道上完全按照自然規律飛行,用不著火箭噴射。隻是隨著遠離地球而減慢速度,在遠地點時最慢。人造衛星在慣力和地球引力不斷平衡的條件下向前飛進。離地球越遠引力越小,可以用慢速保持平衡。因此,宇宙飛船的速度就隨著遠離地球而減慢。這種慣力和引力平衡叫做失重狀態,完全感覺不出重量。從地球飛向月球的阿波羅11號也在失重狀態中飛行,宇宙飛船中一切都失重。進入奔月軌道6小時後,距地球8萬公裏,速度也降到每秒2.73公裏。這時,阿波羅11號開始自轉飛行。讓宇宙飛船以每小時3次的周期慢慢地自轉,就像在火堆上烤羊肉串一樣。否則,在真空的宇宙裏,向著太陽的一側就會出現攝氏100?200度髙溫,背著太陽的一麵就會出現攝氏零下100?150度低溫,宇宙飛船的金屬外殼會歪斜和彎曲。為了使宇宙飛船均勻地承受太陽的熱量,就得使它像烤羊肉串一樣不停地自轉。出發以來,宇航員除了途中小憩片刻之外,一直在緊張地工作。這時,他們脫去宇宙服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