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是一大城,在名曰羅布沙漠之邊境,處東方及東北方間……此漠甚長,騎行垂一年,尚不能自此端達彼端。狹窄之處,須時一月,方能渡過。沿途盡是沙山沙穀,無食可覓,然若騎行一曰一夜,則見有甘水,足供五十人,或百人暨其牲畜之飲。甘水為數雖不多,然全漠中可見此類之水。質言之,渡沙漠之時至少有二十處得此甘水,然其量甚寡。另有四處,其水苦惡,沙漠中無食可覓,故禽獸絕跡。
馬可?波羅的上述記載詳於前人.但對了解這個地區來說,仍然是十分不夠的。從中我們大致可知下述情況:“羅布城”的位置、羅布沙漠的大小、羅布荒原水源和水質的狀況等等。
從馬可?波羅的記述,至少可以了解,羅布荒原一直是沙漠環境,人類的居住和生活一直受到水源的製約。
在人類曆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規模巨大的探險浪潮,最近的一次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主要對象為包括中國西部地區在內的中亞、西亞地區。在中國,主要在新疆塔裏木盆地。這一次探險浪潮與前兩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考古學的大發現超過了地理學的大發現。這些發現如此豐富,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仍然在連篇累牘地發表大量專著和論文,接連不斷地繼續著考證和引據。在這次浪潮中最著名的探險家斯文?赫定的故鄉——瑞典,甚至專門建立了“斯文?赫定基金會”,資助著這項世界性的研究。
斯文?赫定曾先後六次到中亞和新疆考察,三次進入羅布泊地區。
第一次是在1895年,斯文?赫定從喀什出發,到達巴楚,首次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擬糾正普爾熱瓦爾斯基所繪地圖的失誤,並尋覓古代遺址。這是一次死亡之旅。途中由於缺水,他們掙紮於道途中,同行者死亡一人,8峰駱駝死去7峰,幸在麻紮塔格附近的和田河河床為牧羊人所救。因這次經曆,斯文?赫定描繪塔克拉瑪幹沙漠時冠以“死亡之海”之名,一直流傳至今,使人們“談沙色變”。
斯文?赫定第二次羅布泊之行是在1899?1901年。斯文?赫定的第一次探險,為他樹立了探險家的地位,在地理學界聲名大震,瑞典國王親自撥款資助他的第二次中亞探險。1卯9年他再次來到塔裏木盆地,開始沿葉爾羌河至主流塔裏木河的旅行,至塔裏木河下遊向南拐彎處,他建立了一個大本營,幵始對塔裏木河下遊地區和羅布窪地的探險考察。1900年3月,意外地發現了樓蘭遺址,由於行程匆匆未展幵發掘工作。第二年他再次返回進行發掘,獲得大量木簡和紙文書,並依據文書記載,判定此遺址即中國史書記載的著名的樓蘭。在塔裏木河下遊考察中,他繼發現羅布泊地北部的湖泊後,又發現一條寬100米、深4?5米的幹河床,他確信,塔裏木河就是經此流入羅布泊,後來河流改道南流。斯文?赫定在糾正普
爾熱瓦爾斯基關於羅布泊地理位置的錯誤後,又製造了一個新的謬誤,即關於羅布泊遊移的理論。
為了證實羅布泊遊移,並以1500年為一周期的理論,斯文?赫定於1934年第三次來到這裏。此前,即1921年塔裏木河改道東流重注羅布泊,他親自乘舟順孔雀河進入重新擴大的羅布泊,為了他的“理論”的被證實,表現得欣喜萬分。
斯文?赫定由於中亞探險經曆,獲得了極高的榮譽。瑞典國王親自授予他“瑞典民族精祌的先驅者”稱號,歐美各國元首也以結識斯文?赫定為榮。他一生著述甚豐,僅在中國新疆、西藏的考察,就出版了著作47卷,約1000萬字。而他的遊記,如《中亞細亞沙漠》、《亞洲腹地旅行記》、《從陸地到印度》、《外喜馬拉雅山》、《探險生涯》等,更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被譯成10多種文字,吸引了許多青少年走上了探險之途。
近代中國的羅布泊探險
近代我國學者對羅布泊地區的科學探險和考察,始於本世紀的30年代
從丨9世紀中期幵始,各國探險家在我國新疆地區的探險,雖然在地理、考古方麵有許多重大發現,然而他們肆無忌憚破壞、掠取中國珍貴文物的行為,激起中國學術界的極大憤慨。因此,當1927年斯文?赫定再組織第六次中亞考察時,中國文物保護委員會向政府提出了異議。迫於輿論,斯文?赫定與中國政府達成妥協,將單方考察改為雙邊合作考察,組成中(國)瑞(典)聯合考察團,即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地理學家陳宗器等10人參加了考察團。
黃文弼於1928年由魯克沁穿庫魯克塔格山,到達孔雀河下遊。在羅布泊北岸一個三而環水的湖洲上發現一個烽燧遺址,取名為“土垠”,並認為樓蘭國都應在此附近。1934年,他又一次前往羅布泊地區,期望去樓蘭遺址,但因交通所限,仍隻在羅布泊北岸進行了發掘。根據兩次考察結果,黃文弼寫成《羅布淖爾考古記》,雖然考察範圍有局限,但此書作為我國近代學者關於羅布泊地區的第一本科學專著,意義仍是十分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