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穿越死亡之海——羅布泊探險(2)(2 / 3)

陳宗器則是在1931年與斯文?赫定一道,由敦煌玉門關出發,大致沿《魏略》所載絲綢之路中道路線到達羅布泊北岸。1934年,他又隨斯文?赫定沿塔裏木河乘舟進入羅布泊,成為中國學者遨遊羅布泊的第一人。他在羅布荒原進行了廣泛考察,測繪了地圖,他標明的羅布泊東西長600裏,南北寬250裏,麵積9500平方公裏,略呈葫蘆形,南庫達到北緯39。48‘。他報據考察結果,撰寫了《羅布淖爾與羅布荒原》、《中國西北之交替湖》等論文。在斯文?赫定關於羅布泊是遊移湖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交替湖”的新學說。他認為,幹旱區河道的改變和湖泊的遷移是受沉積與風力侵蝕交替作用的結果,羅布泊的變遷也是這種交替的產物。然而,他忽視了羅布泊湖盆中廣布堅硬鹽殼的事實,對水係的變遷缺乏實地了解,其闡述的理論也缺乏充分的說明力。但作為在當時條件下,敢於衝擊外國人學者的理論,提出自己的學說,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而且他關於幹旱地區河流變遷受沉積與風蝕交替作用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隻是結論過於匆忙罷了。

羅布泊考察史的新篇章

對羅布泊地區進行全麵的科學考察,揭開羅布泊的神秘帷幔,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

第一次較大規模的考察是在1959年,是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進行的,參加考察的有地貌、水文地質、土壤、植物等學科專業人員。他們所走的路線與黃文弼先生當年考察路線一致,不同的是,他們乘橡皮船深入到北部湖區,成為最後一批見到羅布泊水體的科學工作者,當年所攝的浩渺湖麵的照片成為絕照。此外,他們還對孔雀河三角洲和塔裏木河下遊台特馬湖一帶進行了全麵的綜合考察。通過實地考察,他們分析了本世紀以來羅布泊水麵的變化,認為台特馬湖、喀拉和順湖和羅布泊是相通的,羅布泊湖水受外圍自然湖堤的包裹,並受內部地塹活動的控製,其水體不可能在平原上任意遊蕩或和喀拉和順湖相互交替。羅布泊湖盆積水的多寡、湖麵的大小,受補給水源的控製這一看法,初步否定了羅布泊“遊移”或“交替”的結論。

從60年代開始,中國出於自衛開始核武器研製,羅布泊地區被列為軍市禁區,對羅布泊地區的科學考察暫時中斷。但是,由於核試驗的進行,羅布泊地區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性,更有增無減。

1979年冬,應中央電視台之邀,王炳華率領一支考古隊由烏什塔拉穿庫魯克塔格山.進入羅布泊北部,調查絲路古跡。臨行前一周,彭加木、夏訓誠、黃盛璋等加入。這次考察曆時一月,是中國學者在50年代以後第一次進入羅布荒原,既覓求絲路遺珍,也探索了實施進一步全麵科學考察的可能性。在孔雀河下遊古墓溝發掘的青銅時代墓地及3800年前的女性幹屍,當年轟動了世界。

從1980年5月幵始,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組織的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正式展幵,考察隊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宄所、新疆地理研宄所、新疆化學研究所的地質、地理、土壤、植物、動物、化學、曆史地理等專業人員組成,考察隊隊長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著名的生化學家彭加木硏究員擔任。他率隊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縱穿羅布泊幹涸的湖盆,豎下了曆史的豐碑。然而不幸的是,1980年6月17日為尋找水源,彭加木在庫木庫都克不幸失蹤殉難。

彭加木的失蹤,在國內外新聞媒體的大量報道下,一度成為注視的焦點,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謠傳。其中,除了極少數人是別有用心外,更多的還是出自人們對神秘的羅布泊的好奇和不了解。因此,為了澄清人們對羅布泊地區的種種錯誤認識,惟一的途徑是通過科學考察,揭露羅布泊地區的神秘。此任務,被羅布泊科學考察隊所實現。

繼羅布泊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後,羅布泊地區神秘的門戶逐漸敞幵。中國停止地麵核試驗.曾是軍事禁區的羅布泊地區再次向平民幵放,為人們滿足了解羅布泊的好奇心創造了條件,最先進入這一地區的依然是各學科的專家們,接著是電影、電視工作者。一些文學家也懷著極大的興趣踏上了這片神秘的土地,其中包括日本盛名的西域文學家,已年逾古稀的井上靖先生。中央電視台拍攝的《望長城》大型電視記錄片和中日聯合拍攝的《絲綢之路》,向人展示了羅布荒原的現代而貌。當滿頭銀發的黃宗英女士和贏弱體質的夏淑芳女士(彭加木夫人)在彭加木殉難紀念碑前憑吊致哀的鏡頭出現在屏幕上時,我們深深懷念古往今來為人類認識羅布荒原付出了巨大代價的誌士們!

中國的改革開放激發了人們對生養他們的這片熱土的感情,近年來旅遊、探險、考察出現熱潮:隻身徒步探險殉難於羅布荒原的餘純順、首例騎乘摩托車勇闖羅布泊的崔迪、第一支完全由廣東婦女組成的羅布泊探險團,老老少少的百人之眾的羅布泊探險遊……羅布泊,以它無窮的魅力,又一次次迎來熙熙攘攘的過往者,再現了昔曰絲綢之路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