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人們激動的是,羅布荒原再次證明了它的價值。科學工作者們在此尋找到了富甲天下的鉀鹽礦,儲量高達2.5億噸,為中國之冠。在距當年彭加木尋水未果而倒下的地方僅幾十公裏處,新疆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打出了一口深465米的淡水井,日出水量達452.5立方米,礦化度1.67克/升,為可飲用水源。此井所在地區儲水而積達140平方公裏,含水層厚達232米,並且疏勒河每年以20---30萬立方米地下水源源不斷補給。這無疑是對向往前去羅布泊地區探險、旅遊、考察和幵發的人們莫大的福音。沉睡的羅布泊終於要蘇醒了!
羅布沙漠
羅布沙漠因在羅布泊側麵得名,又稱庫魯克沙漠。“庫魯克”在維吾爾語中為“幹”之意。
羅布沙漠又是舉世聞名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一部分,它與塔克拉瑪幹沙漠主體之問,因塔裏木河穿越形成一條叢生胡楊、檉柳的綠色走廊。而又是這片沙漠,將塔裏木河和孔雀河阻隔在東、西。因孔雀河和塔裏木河的滋潤,羅布沙漠卻不像塔克拉瑪幹沙漠那樣幹旱,東、西部分和穿入沙漠內的丘間低地上生長有較多的植物。
最早用文字記錄羅布沙漠的,大約要算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了。
對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在世界學術界中有頗多爭議。但前引他有關羅布泊記述中,我們可以相信這位外國商人是確實到過羅布泊的。他準確記錄了“羅布城”即曆史上的樓蘭的位罝,而且較如實地描繪了羅布沙漠的自然環境。自然,其中也不無誇大之詞。例如,騎行需一年,大約是指穿越整個塔克拉瑪幹沙漠而言。羅布沙漠在強勁的風力和無盡沙源下,和塔克拉瑪幹沙漠一樣,連成連綿的高沙丘,沙丘與沙丘問,似山似穀。又因塔裏木河、孔雀河沿途的泛濫,在沙漠中留下許多汪汪水泉,可供往來行人和動物飲用。這些水泉,清冽甘甜。對幹渴的旅人無疑是生命之水。
羅布沙漠夾於塔裏木河和孔雀河之間,是兩條河流入羅布泊必經之道。孔雀河下遊亦稱庫魯克河。河因沙漠得名,還是沙漠因河而名,現在已無從考證。但是,兩條河流的確賦予羅布沙漠有別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自然景觀。塔克拉瑪幹沙漠85?以上為流沙,是世界上僅次於阿拉伯半島的魯卜哈裏沙漠的第二大流動沙漠,而羅布沙漠則在相當程度上呈固定半固定狀態。泛濫的河水經常衝決,在沙漠中留下許多幹河床,也留下了許多植物。在靠近河道處有許多紅柳沙包,丘間沙地上則滋生了胡楊、鴉蔥、羅布麻、大葉白麻、黑果枸杞、駱駝刺、鹽爪爪、蘆葦等許多種植物,是羅布荒原中植物種類和數量最多、最有生氣的地方。
孔雀河的大量泥沙和孔雀河下遊雅丹群的風蝕產物,給羅布沙漠提供了無盡的沙源,與塔克拉瑪幹沙漠本體比較,羅布沙漠是一片年輕的、並且尚在繼續發展的沙漠。隨著塔裏木河和孔雀河下遊的斷流,這裏的環境出現幹旱惡化的趨勢,加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如今羅布沙漠正在向塔克拉瑪幹沙漠迅速靠攏,這是自羅布泊幹涸以來,在羅布荒原上自然環境演變的又一重大事件。
古今羅布人
羅布人不是一個種族,而是生活在羅布荒原的居民。而地理環境的長期影響,會使生活在同一個地區的人具有相同的地域色彩,在相對封閉的地區更是如此。
我們已知道,在羅布荒原,人類活動的曆史己十分悠久,但出於環境的變遷,在一定的時期人類活動在這裏出現了中斷,以至今天,出現了許多難解的謎。
羅布人最早從哪裏來?這是一個目前還沒有滿意解答的問題。但從古墓溝、樓蘭城郊古墓的發掘,可對四千年左右至兩千年一段的羅布人種族做一些揣測。
前麵,我們對葬於3800年前的羅布人己做過介紹,高隆的鼻梁、黃褐的卷發,尖頂的氈帽,從外形看,高加索人的特征相當明顯,所以有學者認為,他們是東伊蘭人的一支。此外,他們的葬俗中以胡麻細枝為殉物,以代替能產生“浩瑪”或“所瑪”的一種植物,而“所瑪”或“浩瑪”,則是古印度伊蘭人宗教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由此,更可以說明他們之間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在樓蘭城東北有兩個古墓群,一個距城公裏,—個距城6.9公裏,進行發掘的新疆考古學者為前者取名平台墓地,後者取名孤台墓地,平台墓地的年代為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孤台墓地則為東漢前期。在兩個墓地發掘墓葬共9座,從發掘的人骨架中,選擇了6個頭骨進行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