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中國百慕大——瓦屋山迷魂氹(1)(1 / 3)

曾經,這是一座與峨眉山齊名的大山。它與峨眉山相距僅64公裏,天清氣朗的時候,兩山迎麵相對,如在眼前。因此,兩山素有姊妹山之稱,並譽為“蜀中二絕”,成為曆代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李白、杜甫、岑參、蘇轍、楊慎、田錫、祝之至、邵捷春、袁文藻……其中尤以大詩人蘇軾讚美兩山的詩歌最為膾炙人口。蘇東坡,在給眉山黎太守的詩中,飽含深情地寫道:“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雲落照邊。瓦屋寒堆春後雪,峨眉翠掃雨餘天。”可以說,在蘇軾眼裏,峨眉山和瓦屋山是他心靈的兩塊高地,有著崇高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瓦屋山還是一座充滿傳奇色彩的“神山”。說它神奇,首先是它的山形奇特。1908年9月,英國旅行家、植物學者亨利?威爾遜曾造訪瓦屋山考察。他在所著《博物學家在中國西部》一書裏,稱瓦屋山是“自然公園”,詳細地記載了瓦屋山的自然風光、生態植被和文化活動。他寫道:“瓦屋山是峨眉山的姊妹山,遠眺就像一艘漂浮在雲霧中的巨大方舟……”威爾遜先生“巨大方舟”的比喻,是對瓦屋山山形的絕好概括。海拔2800多米的瓦屋山,是一座“方山”,確切地說,它更像一座人間天台。山頂方圓達10多平方公裏,四周壁立千仞,山頂坦蕩平順。因為瓦屋山獨特的地形地貌,2007年,瓦屋山被列為省級地質公園,正在申報國家地質公園。

瓦屋山的水,也是一大絕景,山有多高,水有多長。山頂泉眼密布,溪流回環。108泉眼湧流不竭,彙成72條瀑布,如72匹巨大的白練淩空飛降,其中蘭溪瀑布落差高達1040米,堪稱今世界之最。

除此之外,傳說中的佛光、神燈、三個太陽,更讓瓦屋山罩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瓦屋山最大的謎團是山頂的迷魂氹。

迷魂氹,位於山東南角,因其地形複雜,地質異常,一旦誤入其中,傳說會出現羅盤失靈、鍾表停擺、頭腦發暈等令人迷失方向的奇怪現象,曾有眾多誌士試圖穿越它並揭開她的神秘麵紗,最終都告失敗。

以下是我們在洪雅縣旅遊局翻閱有關檔案後得到的關於瓦屋山迷魂氹的信息:

1974年10月31日和1975年7月13日,由洪雅當地人組成的“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小組”一行,兩次進入迷魂氹原始森林,兩次迷路……

1979年,四川省森林調查隊在該區域迷路3天3夜,受盡了磨難。據參與者講,他們當時神誌不清,手表和指南針失去功能……

1990年6月13日,世界動物基金會顧問、國務院特聘大熊貓保護專家——安德魯.勞裏博士一行到瓦屋山迷魂氹腹心地帶考察,發現羅盤和指南針失靈,七八個人朝著設定的西方走,走了一個多小時,發現一直在原處……

瓦屋山迷魂氹,緯度大約在北緯29°32'—

29°34'之間。這個緯度正好與聳人聽聞的百慕大三角、神奇無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這是被探險家稱作的“死亡緯度線”。“迷魂氹,奇中奇,進得裏麵來,生還不容易。”由於迷魂氹的神秘恐怖,當地政府在開發瓦屋山資源時,不得不將其劃為旅遊禁區,防止遊人誤入迷魂氹。也由於它處的地理位置與百慕大三角在同一緯度上,被國內的地質工作者和探險者稱為陸地上的“百慕大三角”。許多年來,“瓦屋山迷魂氹現象”給世人留下一串串難解之謎,也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旅遊、探險以及多方人士的濃厚興趣。

瓦屋山迷魂氹,人稱陸上百幕大,你在哪裏?

2007年10月20日,CCTV-4《走遍中國?眉山》之《瓦屋山迷魂氹探秘》攝製組,來到了瓦屋山下的洪雅縣。在取得當地政府和瓦屋山野生動物保護局的同意和支持後,攝製組在當地電視台發布了一則組建探險隊的消息。很快,有不少的愛好者打來電話,表示願意加入探險隊,協助拍攝。

必須要交待兩個人,陳國治和鄭明全。陳國治,原洪雅縣政協副主席,曾三次深入迷魂氹禁區,其著作《三探迷魂氹》更是充滿了驚心動魄的神秘色彩。按說,此人應是攝製組深入迷魂氹拍攝最好的向導。可惜,老陳已在一年前去世。我們在他遺留下來的大堆資料中,找到了一張他繪製的瓦屋山迷魂氹探險線路示意圖。圖是手繪的,參考地形和比例很不準確。從圖上看,老陳認為的“瓦屋山迷魂氹”有三處,一處在瓦屋山鎮複興村大田壩後山,一處在瓦屋山腰“轉轉水”處。核心區域在瓦屋山頂鴛鴦池東南。老陳的圖,並沒有標出具體的穿越線路,隻能看出大概。即使是是這樣一早草圖,也增添了我們的征服那片神秘地域的欲望和信心。

第二個人是原瓦屋山生態旅遊研究所工程師、熊貓專家鄭明全。很遺憾的是,此人也已不在人士。我們在翻閱當地的縣誌時,看到這樣一段話:

1999年12月4日,瓦屋山生態旅遊研究所工程師、熊貓專家鄭明全在調查大熊貓糞便、研究大熊貓冬季生活習性時突遇大風雪,誤入迷魂氹,被困兩天後凍死在山上。當時,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多家媒體對此事作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