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坐定之後,左宗棠直截了當問起當年杭州購糧之事,臉上現出肅殺之氣。胡雪岩這才如夢初醒,趕緊把事情從頭到尾講了個清清楚楚,說到王有齡以身殉國,自己又無力相救之處,不禁失聲痛哭起來。
左宗棠這才明白自己誤聽了謠言,險些殺了忠義之士,不禁羞愧不已,反倒軟語相勸胡雪岩。
胡雪岩見左宗棠態度已有鬆動,急忙摸出20000兩藩庫銀票,說明這銀票是當年購糧的餘款,現在把它歸還國家。他解釋說,這巨款本應屬於國家,現在他想請求左帥為王有齡報仇雪恨,並申奏朝廷懲辦見死不救又棄城逃跑的薛煥。這符合常情的懇求,左宗棠欣然答應,並叫管財政的軍官收下了這筆巨款。
20000銀票對於每月軍費開支10餘萬兩的左軍來說雖屬杯水車薪,但畢竟可解燃眉之急。胡雪岩清楚地知道左宗棠想要的是什麼,所以不失時機地掏出銀子,為自己爭得了左宗棠的好感。
收下胡雪岩的銀票後,胡雪岩對王有齡的忠心使左宗棠非常佩服,立即叫人上茶,和胡雪岩閑聊。胡雪岩大讚左帥治軍有方,孤軍作戰,勞苦功高。胡雪岩說話有分有寸,當誇則誇,要言不繁,讓人聽起來既不覺得言過其實,又沒有諂媚討好的嫌疑。左宗棠聽得眉飛色舞,滿臉堆笑。胡雪岩見左宗棠已被自己的話吸引,他想,隻要實事求是地奉承恭維,左帥還是能夠接受的。如果拉他做靠山,往後的生意更會如日中天。主意拿定後,他拋磚引玉,話鋒一轉,指責曾國藩隻替自己打算,搶奪地盤,卑鄙無義;氣憤地譴責李鴻章不去乘勝追擊占領唾手可得的常州,而把立功的機會讓給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做人情。胡雪岩有根有據的指斥引起了左宗棠的共鳴,左宗棠在心中對胡雪岩更有好感了。
過後,左宗棠親自將胡雪岩送出大門,他認為胡雪岩不僅會做生意,而且還對官場非常熟悉,是一個大有作為的能人,難怪杭州留守王有齡對他如此器重。然而糧食仍像幽靈一樣縈繞腦際,纏得左宗棠心急如焚,愁眉不展,一連幾天都沒有想出個好辦法。
其實胡雪岩上次別後,就籌劃著如何幫助左宗棠解決糧食問題以解眼下之急。他迅速到上海籌集了上萬石大米運回杭州,一部分救濟城裏的災民,另一部分送到了軍營。
這萬石大米真是雪中送炭,不僅救了杭州,而且對左宗棠肅清境內的太平軍也助了一臂之力。左宗棠捋著花白的胡須,連日緊皺的雙眉舒展了,他高興不已,內心總覺得過意不去。他說:“胡先生此舉,功德無量,有什麼要求,不妨直說。我一定在皇上麵前保奏。”胡雪岩大不以為然,他說:“我此舉絕不是為了朝廷褒獎。我本是一生意人,隻會做事,不會做官。”
“隻會做事,不會做官”這一句話可當真說到左宗棠的心坎上了。左宗棠出身世家,以戰功謀略聞名,在與太平軍的浴血奮戰中,更是功績彪炳,所以平素不喜與那些憑巧言簧舌、見風使舵之人為伍,對這些人向來鄙夷不屑。此時一句“隻會做事,不會做官”當真是使左宗棠感覺遇到了知己,對胡雪岩頓時更覺親近,讚賞之意,溢於言表。
糧食的問題得到解決,但軍餉還沒有著落。軍餉像重擔似地壓在左宗棠的心上。由於連年戰爭,國庫早已空虛。兩次鴉片戰爭的巨額賠款猶如雪上加霜,使征戰的清軍軍費自籌更為困難。左宗棠見胡雪岩如此機靈,於是請胡雪岩為他想法籌集軍費。胡雪岩一聽每月籌集20萬兩的軍費,感到非常棘手,但他認為如果能夠順利籌集,左帥對自己會加倍信任。胡雪岩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便把自己的想法全盤告訴了左宗棠。
原來,太平天國起義10年來,不少太平軍將士都積累了很多錢財,如今太平軍敗局已定,他們聚斂的錢財不能帶走,應該想法收繳。但由於這些太平軍不敢公開活動,唯恐遭到逮捕殺頭,常常躲藏起來。胡雪岩認為左帥可以閩浙總督的身份張貼告示,令原太平軍將士隻要投誠,願打願罰各由其便,以後不予追究。
左宗棠心有靈犀一點通。這確實是個好辦法,既收集錢財,又能籠絡人心,一箭雙雕。可如此做法還沒有先例,如果處理不周,後果不堪設想。左宗棠將心中的顧慮和盤托出,胡雪岩忙出妙策。他的理由是:太平軍失敗後,很多人都要治罪。但人數太多株連過眾,又會激起民憤,擾得社會又不安寧。這與戰後休養生息的方針背道而馳。最好的處置就是網開一麵,給予出路,實行罰款,略施薄刑。這些躲藏的太平軍受罰後就能夠光明正大地做人,當然願罰,何樂不為。
左宗棠對胡雪岩的遠見卓識欽佩不已,當即命胡雪岩著手辦理。回去後,胡雪岩立即著手,張貼布告,道之以理,曉之以義。不多久,逃匿的太平軍便紛紛歸附,一時間四海聞動,朝廷驚喜。借助這一機會,阜康錢莊也得利不少,胡雪岩更是四品紅頂高戴,成了真正的“紅頂商人”。
通過這件事,左宗棠既了解了胡氏的為人,也了解到胡氏辦事的手段,知道這確實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傾心結納,倚之為股肱,兩人很快成為知己。
回頭看胡雪岩結交左宗棠的過程,主要有三個因素。
第一,對左宗棠的充分了解。胡雪岩在決意攀附左宗棠這座大靠山之時,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對左氏有了透徹的了解。他知道左宗棠是“湖南騾子”脾氣,倔強固執,難以接近。他也知道左氏因功勳卓著,頗為自得,甚喜聽人褒揚之辭。他對左宗棠與曾國藩及其門生李鴻章之間的重重矛盾了解得很透徹。建立在這些了解之上,他才能打一場有準備之仗,使得言辭正中左氏的下懷。
第二,善急人之所急。光說不做是不行的,胡雪岩打動左宗棠還體現在他的行動上。他解了左氏的燃眉之急,為他做好了兩件事:籌糧與籌餉。這兩件事對左宗棠來說都是迫在眉睫的,現在胡雪岩主動地為他去掉了兩塊心頭之病,當然也就換取了他的感謝和信任。
第三,最重要的還是胡雪岩本人的真才實學。胡氏結交官場自有一套或以財取人,或以色取人,或以情取人的手法,然而這些對左宗棠而言都是不起作用的。左宗棠貴為封疆大吏,區區小惠根本不放在眼中,若是胡雪岩隻是一個有意拉攏的庸人,左氏早就三言兩語把他打發掉了。而左宗棠之所以器重他並引為知己是因為胡雪岩有過人的才學,能助他一臂之力,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才願意在胡雪岩的生意中加以援手,因為他知道,兩人是互惠互助的關係。
由於靠上了左宗棠這棵大樹,胡雪岩衰敗的生意很快有了生機,而且比以前發展更快。十數年間,運輸、購置彈藥,籌借洋款,撥餉運糧,無一不經其手,以這種大勢,求十一之利,胡雪岩的事業如日中天,財富也從數十萬銀轉而至數百萬進而至數千萬。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是不明白“背靠大樹”的好處,卻迂腐地自命清高,不肯求人相助,所以他們辦起事來往往要比別人難上幾倍甚至十幾倍。試看那些成功人士,誰沒有伯樂相助呢?
在這個“以人為本”的時代,如果沒有幾個能夠幫襯自己的朋友,那麼做起事來顯然困難不小。所以說,你需要給自己找一棵或幾顆大樹來靠一靠。誠然,一個人的成功,與其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倘若能夠得到伯樂從旁相助,你就會少走很多彎路。打個比方,大家都知道,金庸小說中的郭靖的資質簡直不敢恭維,但是他得到了很多伯樂相助——師父北丐洪七公、嶽父東邪黃藥師,其他諸如老頑童、丘處機、江南七怪,等等,哪一個不在江湖上聲名顯赫?也正是得益於這些人的烘托、幫助,以及自己的不斷努力,郭靖才得以威震江湖,成為一代大俠。
在現實中,我們步入社會、尤其是進入職場以後,文憑的效用將逐漸變得模糊。大家的起步點大致相同,能力又不相上下,除非你特別出眾,否則很難處於領先的位置。因而,若想盡快拔得頭籌,我們必須借助外界力量,為自己尋找一位“伯樂”,並緊緊追隨在伯樂身後,這或許是你成功的最快路線。
在生活中,不斷尋找將來能夠幫助自己成功的人;對於什麼樣的人可以幫助我們,做到心知肚明;當這些人有需要時,適時地雪中送炭;如此,必能為自己聚集豐富且極為受用的人脈。當你做到了,你就能夠成事。
借他人之力為己用,乘風而起青雲直上
站在高處向人揮手,手臂沒有變長,別人卻能在遠處看到;順風召喚,音量沒有升高,可別人在遠處也能聽到;那些駕車之人,未必能跋山涉水,卻依舊可以到達千裏之外;那些行舟之人,未必精於水性,卻能橫渡長江——這就是借勢的力量。胡雪岩幾乎能夠借用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力量,所以他比別人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荀子在《勸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其意為:那些有才能的人,並非天生與普通人就有很大差別,隻是更善於借助外物而已。其實,那些有大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往往憑借的並不是一己之力,而是借助多方麵的力量,或是與他人合作完成的。今天則更是如此,生存的競爭愈發激烈,一個人若想有所建樹,就必須在自身能力的基礎上,學會善假於物,才有可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自己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
有個成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四兩撥千斤”,在武俠小說中它是太極拳的精髓所在,厲害非常,雖然自己不用使出多大的力氣,卻能靠借力打力給予對手沉重的一擊。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借勢”。
“借勢”是現代人不可不掌握的一門學問。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便再怎麼優秀,若想憑一己之力征服一切,顯然是力不從心的。所以我們就要去“借”,“借智慧”“借資金”“借技術”“借人才”……借一切可為我所用之物。要知道,這個世界早已為你準備好一切所需資源,隻要運用智慧把它們搜集並組合起來,想不成功都難。
胡雪岩在商業經營活動中,就十分注重借勢經營,與時相逐。他的商業活動,十有八九是圍繞取勢用勢而展開的,他也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取勢用勢的機會,從而不斷地拓展自己的地盤,張揚自己的勢力。沒有勢,就沒有利;沒有利,就沒有勢。勢,就是力量,就是走向。積蓄起來的力量為勢,找到走向的道理也是勢。正如古人所說:“理有所至,勢所必然。”
對此,胡雪岩有自己的一套經商理念,即“勢利,勢利,利與勢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所以現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勢”。可以看出,胡雪岩呈現出主動開放的性格,積極地去借勢經營,把自己擺在主動者的位置上,所以有大的收獲。
對於胡雪岩來說,積極尋求的“勢”主要有四種,他說:“權場的勢力,商場的勢力,江湖的勢力,我都要。這三勢要到了,還不夠,還有洋場的勢力。”綜合胡雪岩經商生涯來看,其突出特點就在他的“借勢取勢”理論。權場勢力、商場勢力、洋人勢力和江湖勢力他都要,他知道勢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勢就有利,因為勢之所至,人們才馬首是瞻,這就沒有不獲利的道理。另一方麵,有勢才有利,社會上各種資源散溢著,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樣,假若不予蓄積,沒有成熟,就無法形成一種力量、一種走向。蓄勢的過程,就是積聚力量,形成規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過程。積聚力量和安排調度,正是一個大商人積極主動性格的主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