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招來天下之客,無欺譽攬萬人之心
企業經營,信譽為最。隻有講信譽、求質量,才有可能贏得大批顧客的信任,從而擴大公司或企業的影響,求得進一步發展。胡雪岩以“誠”“信”為本,不論男女老少,童叟無欺,因而成為富甲天下的紅頂商人。他的經營謀略,給每一個從商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在古代,商人的生活空間和活動範圍有限,顧客一般都是熟人,騙人家一次,人家就再不會來了,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誠信經商是古代商人賴以生存的一種本能。現代人商人的生存環境則不同,生意可以延伸到全國甚至全世界,這就給那些無良商人一個錯覺——顧客遍地都是,不騙白不騙,騙了也白騙。這顯然是極不可取的。要知道,任何時候消費者都無法忍受欺騙行為,欺客隻會是自掘墳墓,那些因食品安全問題而轟然倒塌的品牌企業給我們帶來的教訓還不夠醒目嗎?
所以,千萬別抱有欺人心理,“戒欺”——做大商人的基本要求。
胡雪岩認為,做名氣不是光去做花架子,僅靠花架子做出來的名氣是不可能長久的,反而會失去信任和尊重,會把自己逼入死胡同,以至於很難重新再來。要做名氣,還是要像胡雪岩一樣認真老實地做出自己的“金字招牌”。
胡慶餘堂開辦之初,胡雪岩做名氣的方針是要做出自己的“金字招牌”,換句話說,他要的是靠做出一塊不倒的“金字招牌”,建立起真正的名氣,而要做出真正的名氣,其實也很簡單,也就是兩個字——“戒欺”。
在胡慶餘堂藥店的大廳裏,掛有一塊黃底綠字的牌匾。這塊牌匾不像其他藥店大堂上那些給上門顧客觀賞的對聯匾額,一律朝外懸掛,而是正對著藥店坐堂經理的案桌,朝裏懸掛。這塊牌匾叫作“戒欺”匾,匾上的文字是胡雪岩親自擬定的:
“凡是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巧取厚利。唯願諸君心餘之心,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致欺餘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亦可。”
不用說,這塊“戒欺”匾實際是給藥店檔手和夥計們看的。匾上所言,是胡雪岩對於自己藥店檔手、夥計的告誡、警醒,也是他確立的胡慶餘堂的辦店準則,那就是:第一,“采辦務真,修製務精”,即方子一定要可靠,選料一定得實在,炮製一定得精細,賣出的藥一定要有特別的功效;第二,藥店上至“阿大”(藥店總管)、檔手,下到采辦、店員,除勤謹能幹之外,更要誠實、心慈。隻有心慈誠實的人,能夠時時為病家著想,才能時時注重藥的品質。這樣,藥店才不會壞了名聲,倒了牌子。
舊時藥店供顧客等藥休息的大堂上常掛一副對聯:“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說的是賣藥人隻能靠自我約束,藥店是賺良心錢。這裏的“修”,是指中藥製作過程中對於未經加工的植物、礦物、動物等“生藥材”的炮製。生藥材中,不少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有毒成分,必須經過水火炮製之後方可入藥。而這裏的“合”,則是指配製中藥過程中藥材的取舍、搭配、組合等,它涉及藥材的種類、產地、質量、數量等因素,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中國傳統中成藥“丸散膏丹”的修合,大都沿襲“單方秘製”的慣例,常常被弄得神神秘秘的,不容外人窺探。而且,由於這“單方秘製”的成品品質的良莠優劣,不是行家裏手,一般人又難以分辨出來,如果店家存心不正,以次充好,以劣代優,或者偷減貴重藥材的分量,是很容易得手的,因而自古以來就有所謂“藥糊塗”一說。正是因為上麵這些原因,所以也才有了“修合無人見,誠心自天知”。
不誠實的人賣藥,尤其是賣成藥,用料不實,分量不足,病家用過,不僅不能治病,相反還會壞事。這個道理,胡雪岩自然是心知肚明,這也才有了那方“戒欺”匾上“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的警誡。不僅如此,在《胡慶餘堂雪記丸散全集》的序言中,也寫上了類似的戒語:“大凡藥之真偽難辨,至丸散膏丹更不易辨!要之,藥之真,視心之真偽而已。莫謂人不見,須知天理昭彰,近報己身,遠報兒孫,可不敬乎!可不慎乎!”從這裏,我們真可以見出胡雪岩在“戒欺”立業上的用心良苦。
按胡雪岩的說法:“‘說真方,賣假藥’最要不得。”他要求胡慶餘堂賣出的藥,必須是真方真料且精心修合。比如當歸、黃芪、黨參必須采自甘肅、陝西,麝香、貝母、川芎必須來自雲、貴、四川,而虎骨、人參,則必須到關外去購買,即使陳皮、冰糖之類的材料,也絕不含糊,必得是分別來自廣東、福建的,才允許入藥。而且胡雪岩還要求,要叫主顧看得清清楚楚,讓他們相信,這家藥店賣出的藥的確貨真價實。為此,他甚至提議每次炮製一種特殊的成藥之前,比如修合“十全大補丸”之類,可以貼出告示,讓人來參觀。同時,為了讓顧客知道本藥店選料實在,絕不瞞騙顧客,不妨在藥店擺出取料的來源。比如賣鹿茸,就不妨在藥店後院養上幾頭鹿。這樣,顧客也就自然相信本藥店的藥了。
這才是真正做出了“金字招牌”。
胡雪岩的做法,歸總一句話,也就是靠誠實無欺來建立起自己真正的名氣。這裏當然也有為了讓自己的誠實無欺能被別人知道而熱熱鬧鬧玩出的花樣,比如貼告示讓人來參觀,比如在後院養上幾頭鹿,這就是別人沒有的花樣,但說到底,這些花樣也都是一種用誠實無欺來“擦”亮自己招牌的手段。一個有戰略眼光的實業家,他的事業取得成功,絕不是靠坑蒙拐騙,而是靠誠實不欺、信譽、切切實實滿足客戶需要。過去許多商家門臉上都會掛上“誠實招來天下客,無欺譽攬萬人心”的對聯。對聯道出的確實是一個使自己的“金字招牌”永不倒的簡單“訣竅”。
生意場上做名氣,翻出新花樣,做得熱鬧些,總是需要的。但熱鬧隻是手段,誠實才是根本。
有一句話說:“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個人如果不夠誠實,不講信用,往往在交際上成為兩麵派,在社會上成為唯利是圖的小人,這樣的人是不會交到真正的朋友的。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不會長久。人與人之間辦事,需要相互以誠相待,真正的大丈夫要言而有信,誠實可靠。在與朋友交往中,要言行一致,信守諾言。
不論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個人的信用越好,就越能成功地打開局麵,可以說,誠信就是你最好的人生品牌。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請務必恪守誠信,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消除別人的懷疑,讓他們親眼看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的利益。換言之,你可以放棄其他,給人一個可信的麵孔。
做生意與做人有相通之處,為人隻有具備了誠實、守信的品格才能在生意場上站穩腳跟,也才能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強。一個人要想開創一番事業,就必須以信譽作為根本,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任何欺騙的做法隻能騙人一時,無法騙人一世,要知道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憑著良好的信譽才成就了一番偉業的,這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的經商心得。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分文不取
“錢財乃身外之物”。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得之正道,所得便可喜,用之正道,錢財便助人成就好事。如果做了守財奴,一點點小錢也看得如性命,甚至為了錢財忘了義理,為一得失不惜毀了容顏丟掉性命,那也就是為物所役,那“倒不如無此一物”了。商人愛財,無可厚非,胡雪岩也是如此,但他更重“義”,不義之財分文不取。
孔子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認為,“義”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根本。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重義輕利,他們必然會被世人所尊敬,而那些品行低下的人則多重利輕義,這樣的人一定會被世人所唾棄。
所以數千年來,仁義道德一直是國人努力遵循的行為及生活準則。“仁”與“義”二者互為表裏,言語行為都符合一個“義”字,則可稱之為“仁”;內心常懷仁念者,則言行必能體現出“義”。
乍一看來,似乎在孔子的思想中,“義”與“利”是相對的,其實並非如此。利即利益、富貴,客觀地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討厭得到利益,孔子也不例外。他曾表示,如果可以求得富貴,那麼即使做個車夫也無所謂。不過他又強調,一個人無論對富貴多麼渴望,但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得之於正道。
胡雪岩做生意,特別講求要按正道取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一句古語。這裏“道”的意思,不同的人,一定會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樣理解,這個“道”包含著正道、正途的內涵則應該是不可否認的。隻要是按規矩取財,隻要得之於正道,君子也不會以愛財為恥。
“做生意還是從正路上去走最好”,這話是胡雪岩對古應春說的。
胡雪岩與龐二聯手銷洋莊,本來一切順利,不想龐二在上海絲行的檔手朱福年為了自己“做小貨”——拿著東家的錢自己做生意,賺錢歸自己,蝕本歸東家——中飽私囊,從中搗鬼。為了收服朱福年,胡雪岩用了一計:他先給朱福年的戶頭中存入5000兩銀子並讓收款錢莊打一個收條,然後讓古應春找到朱福年,就說由於頭寸緊張,自己的絲急於脫手,願意以洋商開價的九五折賣給龐二,換句話說,也就是給朱福年五分的好處。這算是胡雪岩與朱福年之間的一樁“秘密交易”。不過,這筆“秘密交易”一定要透給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