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十 靈活變通事事通,墨守成規是木人(2 / 3)

胡雪岩娶了芙蓉姑娘,這位不想認他這門親戚的劉不才自然也是一個麻煩:不能不管,在一般人看來又確實是沒法管。這時胡雪岩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按鬱四的想法,送劉不才一筆銀子打發了,不再與他發生任何關係;一是按芙蓉的想法,由芙蓉勸動劉不才拿出那幾張祖傳秘方,胡雪岩幫忙賣它萬把兩銀子,讓他自己去過活。

胡雪岩卻不這樣想。他一定要認了這門親,他要借劉不才開一家自己的藥店。他憑著自己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藥店生意在此時也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財源。這亂世當口,其一,軍隊行軍打仗,轉戰奔波,一定需要防疫藥;其二,大兵過後定有大疫,逃難的人生病之後要救命藥。因此隻要貨真價實,創下牌子,藥店生意就不會有錯。而且,開藥店還有活人濟世行善積德的好名聲,容易得到官府支持,在為自己賺錢的同時,還能為自己掙得好名聲,何樂不為?胡雪岩不懂這行生意不要緊,劉不才懂,隻要能夠將他收服,迫他改掉身上的毛病,他就可以當起大用,而且他手上的那幾張祖傳秘方也正好可以充分利用。想妥這些之後,胡雪岩請鬱四幫忙,擺了一桌“認親”宴,就在這認親宴上便談妥了藥店開辦的地點、規模、資金等事項。

胡雪岩的胡慶餘堂也就這樣立起來了。在其後的幾十年中,胡慶餘堂成為名聞天下的老字號藥店,不僅成為胡雪岩的一個穩定財源,也為他掙來了“胡大善人”的好名聲,對他的其他生意也帶來了極好的影響。

一個錢莊老板,在本業之上還要去做蠶絲生意銷洋莊,在做著蠶絲生意的時候又想起開藥店,胡雪岩這四麵出擊,不斷為自己廣開財源的靈活,確實不能不讓人歎服。事實上,做生意最沒出息的,大概就是死守著一方天地。一筆生意再大,也隻能有一次的賺頭,一個行當再賺錢,也隻是一條財路。顯然,要廣開財源,死守著一方天地是絕對不行的。胡雪岩說,做生意要做得活絡,這裏的活絡,自然包括很多方麵,但不死守一方,靈活出擊,而且想到就做,絕不猶豫拖延,應該是這“活絡”二字的精義所在。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墨守成規、不知變通顯然不行,這樣的人隻會殘酷地遭到淘汰。人還是要活絡一些。然而,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會受到思維定勢的限製,一旦碰到用現有方法解決不了的事情,就認為這件事不可能成功了。其實隻要你能突破這種慣性思維,你就會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不可能。

要知道,那些頭腦呆板、固守教條的人,最後往往難逃厄運。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期、不可想象、不可理解,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撞上走不出去的“玻璃牆”。倘若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狀況麵前,一味套用以往的成功經驗是極其愚蠢的。車軲轆往後轉,人要向前看!不要習慣性地認為以前的“正確”,就一直都“正確”,很多事情必須要在嚐試以後才能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隻要在法律、人倫允許的範疇內,能讓自己的人生取得成功,那就是“正道”。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如果你想好好生存,就必須擁有創新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機智。

在我們被關在思維定勢的籠子中時,很多事情我們不敢去嚐試,進而認為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跳不出思維的籠子,所以我們永遠也得不到生命中的“甜果”。其實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隻要打開思路,你就可以獲得成功。

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與其與眾不同的思維方法存在著莫大關係。這類人很少隨波逐流,往往靈機一動就會有一個新點子。生活中,我們也需要這種在別人不注意的地方發現機會的“靈機一動”,這樣才能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如果你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思路做指南,就可以用“雞肋”做出“大餐”來。

固有觀念在我們思考問題時帶來傾向性,解決一般問題的時候可以起到“駕輕就熟”的積極作用,但是很多時候它也是一種障礙、一種束縛。所以,如果我們想讓自己更成功,就要擺脫固定的思維模式,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觀念,你會發現一切皆有可能。

手段活絡推陳出新,不拘形式出奇製勝

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這是“兵勢篇”的精髓所在,主旨在於強調一個“變”字,它告訴我們,隻有善變者才能長勝。胡雪岩精於變通,絕不墨守成規,他做起生意來相當活絡。

懂得堅持是件好事,成功確實離不開這種品性。但過度的堅持就沒有必要了,因為那隻能稱之為“固執”。

近代大思想家已故梁啟超先生說:“變則通,通則久。”知變與應變是當代社會衡量一個人素質、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人在做事時應該學會變通,放棄毫無意義的固守,如此才能將事情做得更好。

所謂“樹挪死,人挪活”,種子一旦落地生根、長成樹苗以後,就不要輕易移動,一動就很難再成活。而人則恰恰相反,人有智商,遇到問題需要靈活處理,這種方法行不通就換一個,總有一個是正確的。

做人不可固守成規,不能鑽牛角尖,倘若再走一步就是懸崖,你還非要直著走下去嗎?所以說,在這塵世間行走,一條路走到黑萬萬不可,你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才能拿出最好的對策。固守經驗隻會束縛人的潛力發揮,不破不立,這是成功的硬道理。胡雪岩經商就有不破不立的性格,所以他相信:做生意必須手腕活絡,不可固守成法。

胡雪岩幫助王有齡解決運送漕米時采用的就地買米的辦法,就是打破常規、推陳出新的典型例子。王有齡坐上浙江海運局坐辦的位置,一上任就遇到運送漕米的公事。

漕米的漕,本義即以舟運穀,特指將在江南稻米之鄉征收的稻米由運河運往京城,以供應宮廷用度及京官的俸祿。因為這些稻米都由運河北運,故而稱為漕米,漕米解運亦稱漕運。漕運水路南起杭州,北抵京師,在通州交倉,兩千多裏路程。依照定例,漕船必須至遲於每年2月底開行。啟運太遲,漕船不能按時“回空”,就會影響下一年的漕運。漕米征收是各地州縣的公事,征多征少也有定例。浙江上年鬧旱災,錢糧征收不上來,且運河淤積嚴重,河道水淺,旱季甚至斷流,沒有辦法行船,因此浙江漕米直至9月還沒有啟運。同時,浙江負責運送漕米的前任藩司椿壽,由於沒有理會撫台黃宗漢40000兩銀子的勒索,與撫台黃宗漢結下怨懟,被黃宗漢抓住漕米沒能按時解運的問題狠狠地整了一把,以致自殺身亡。到王有齡做海運局坐辦時,漕米由河運改為海運,也就是由浙江運到上海,再由上海用沙船運往京城。現任藩司因有前車之鑒,不想管漕運的事,便以改海運為由,將這檔子事全部推給了王有齡。漕米是上交朝廷的“公糧”,每年都必須按時足額運到京城,哪裏阻梗哪裏的官員便要倒黴,所以,能不能完成這樁公事,不僅關係到王有齡在官場的前途,甚至關係到他的身家性命。

更加麻煩的是,如果按常規辦,王有齡的這樁公事幾乎沒有完成的希望。一是浙江漕米欠賬太多,達30多萬石之巨,二是運力不足。本來漕米可以交由浙江漕幫運到上海,可是由於河運改了海運,等於是奪了漕幫的飯碗,他們巴不得漕米運不出去,哪裏肯下力?到時你急他不急,慢慢給你拖過期限,這些官們自己也該丟飯碗了。

這樁在王有齡看來幾乎是無法解決的麻煩事,被胡雪岩一個就地買米之計一下子就給解決了。以胡雪岩之見,反正是米,不管哪裏的都一樣。朝廷要米,看的是結果,並不管你的米是從哪裏來的。隻要能按時在上海將漕米交兌足額,也就算完成了任務。既然如此,浙江可以在上海就地買米交兌,差多少就買多少,這樣省去了漕運的麻煩,問題也就解決了。關鍵是,第一要能得到撫台黃宗漢的認可,因為買米抵漕糧是違反朝廷規製的。不過,這一點問題不大,浙江漕米不能按時足額解運京城,他撫台大人也脫不了幹係;第二,要說動浙江藩司肯墊出一筆現銀,做買米之用,這是拆東補西,藩司要負責任,不過隻要撫台同意,做下屬的藩司也不能怎麼樣;第三,要能在上海找到一家大糧商,肯墊出一批糙米補上買米不足的差數,等浙江新漕運到後再歸還。這樣也就等於這家糧商先賣出,後買進。一般商家是不願意做這樣的生意的,因為這等於是純粹的幫忙,不一定有多少賺頭。而且漕米曆來成色極壞,一般的糧商從來都不願意過手。不過,生意人想的就是生意經,隻要能給他補貼差價,不讓他吃虧,米商也就不會不應承。隻是補貼米商的差價,再加上盤運的損耗,很要破費一些銀子,運送漕米也就變成了虧本買賣。但按照胡雪岩的看法,能夠按時足額交兌漕米,為浙江撫台、藩司分了憂,為王有齡在權場鋪了路,花上幾萬兩銀子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