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買米,解決漕運麻煩,嚴格說來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做生意,但從這裏我們卻看出來胡雪岩遇事思路開闊、頭腦靈活,不墨守成法而能隨機應變的本事。比如黃宗漢、王有齡以及浙江藩司等人,想到的隻是漕米欠賬太大,一時難以籌足;想到的隻是漕米由河運改海運之後漕幫會作梗,即使籌足米數,要按時運送上海也難,就是想不到漕米改海運之後,實際上為同時解決上麵兩個問題提供了契機,因而隻能在那裏一籌莫展幹著急。究其原因,也就在於他們拘於漕米必須是由征收地直接上運的成法,而沒有想到情勢不同還可以有新的運作方式。
胡雪岩思路靈活,不拘成法,不僅使難題得到巧妙的解決,而且各方麵都滿意,皆大歡喜。
在處理問題時,很多人總是習慣性地按照常規思維去思考,他們一味固守傳統、不求創新,不敢懷疑,所以往往會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既然此路不通,何不繞行?即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想別人未曾想、幹別人未曾幹,用“變通”的方法去敲開成功的大門。變通能力是一個人動態而實用的能力,那些敢於懷疑、靈活巧變的人做起事來往往會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職場上,領導者也往往更喜歡那些善於變通、順勢而動的人。首先,他們不用擔心這樣的人會受外部環境影響產生大的情緒波動,從而影響工作;其次,還可以依靠這種人在“非常時期”隨機應變,解決突發事件。
其實不僅在工作中,人生處處都要懂變通。那些傑出人士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善於變通。這裏所說的變通實質上是一種彈性處理,這與“耍滑頭”及沒有原則是完全不同的。因事製宜,順勢而動,根據環境、配合需求,製定最佳策略,這才是彈性處理。分明已經是死胡同,還要硬著頭皮往裏闖,那就隻能撞南牆。
伯恩·崔西提醒人們,很多事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沒有遵循變通這一成功原則。大千世界變化無窮,生活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是刻舟求劍、按圖索驥,還是舉一反三、靈活機動,將直接決定你的生存狀態。
事實上,無論你是否察覺到、無論你是否願意,其實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變通。隻不過有所不同的是,善於變通的人把自己越變越好,而不善變通的人則使自己越來越差。一個真正的聰明人不但能夠靈活運用一切他已知的事物,而且還可以巧妙利用他未知的事物,能在恰當的時機將事情處理得盡善盡美,這完全可以稱做是一種藝術。我們隻要掌握了這門藝術,就能夠應對人生中的各種變故,在變通中挖掘機會,在變通中走向成功。
所謂不固守成法,就要敏於生疑,敢於存疑,能於質疑,並由此打破常規、推陳出新。當然,推陳出新必然會存在風險,因而,我們應允許自己犯錯誤,並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進而彌補自己的不足。不過,不固守成法也並不意味著盲目冒險,做任何創新性舉動之前,我們都應做好充分的評估與精確的判斷,將危險成本控製在合理的範疇之內,使變通產生最好的效果。
八個壇子七個蓋子,移東補西錢能生錢
商場較量的不僅是資金與實力,更多的則是智力。一個成功的商人總是能夠憑借自己的智力將錢玩轉。胡雪岩說:“生意一定要做得活絡,移東補西不穿幫,那就是本事。你要曉得,所謂調度,調就是調動,度就是預算。預算什麼時候有款子進來,預先拿它調動一下,這樣做生意,就比人家走在前麵。”而這也正是他在生意場上靈活應變的真實寫照。
對於一個成功的商人而言,錢是能夠再生錢的。也就是說,當有一部分資金可以運用以後,再通過合理的調度和調配,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如何調度手中可用的資源,這對於一個商人而言是種考驗。古語有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一個商界人士,無論你有多大的能耐,若是沒有一分錢供你支配,那麼也隻能空歎時不利兮。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首先就要懂得籌措資金,以供己需。胡雪岩在事業的起步階段,有很多錢其實都是“借”來的,他正是憑借著這種巧“借”與巧“補”,解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不讓問題成為死角。他認為,做生意一定要活絡,移東補西不穿幫,就是本事。這是胡雪岩特有的一種“嫁接術”。
胡雪岩在湖州收到的生絲運到上海時,正值小刀會要在上海起事。小刀會占領了上海縣城,不僅隔開了租界和上海縣城之間的聯係,也封鎖了蘇、鬆、太地區進出上海的通道,斷絕了上海除海路之外與內地的一切聯係。上海與外部交通斷絕,上海市場生絲的來路也隨之中斷,僅存上年囤積的陳絲。而此時也傳來信息,駐在上海的洋商由於戰事在即,生意前途未卜,更加急於購進生絲以備急需。這在胡雪岩看來,無疑又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因為如此一來,生絲銷洋莊的價錢必然看好,完全可以乘此機會賺上一把。這一情況更堅定了胡雪岩要銷洋莊的打算。
要做銷洋莊的生意,第一步是要控製洋莊市場,壟斷價格。要做好這一步,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說服上海絲行同業聯合起來,讓預備銷洋莊的生絲客商公議價格,彼此合作,共同對付洋人,迫使洋人就範;第二則是拿出一筆資金,在上海就地收絲,囤積起來,使洋人要買絲就必須找自己,以達到壟斷市場的目的。不過,就胡雪岩當時在上海生絲市場的地位來說,由於他的生意隻是剛剛起步,在同行中的威信還有待建立,因此第一個辦法不一定能夠實施到理想的效果。而從生意運作的角度看,即使第一個辦法能夠憑著胡雪岩的影響力得以實現,他也應該采取通過在上海就地收絲的辦法,盡可能多地為自己囤積一部分生絲。這既是控製市場、壟斷價格的基礎,也是使自己在實現了控製市場的設想、迫使洋人就範之後能夠獲得更大利潤的條件。同時,生絲囤積量的增加也可以提高他在上海絲商中的地位,為聯絡上海同業的運作增加影響力。
不過,在上海就地收絲需要大量本錢。胡雪岩此時隻有價值10萬兩的生絲存在上海裕記絲棧,而他的夥伴尤五為做漕幫糧食生意,向一個巨富借貸了10萬兩銀子,這筆貸款在續轉過一次之後又已到期,按常規已經不能再行續轉。為還上這筆貸款,尤五最多隻能籌集到7萬兩銀子。如此算來,胡雪岩要在上海就地收絲可以說是沒有一分錢的本錢。
胡雪岩用手頭裕記絲棧開出的那張10萬兩銀子的生絲的棧單“變”了一次戲法。首先將這一張棧單拿給這個巨富看,說是這位巨富的貸款已經可以歸還,不過要等這批生絲脫手之後才能料理清楚,讓他們將那筆10萬兩銀子的貸款再轉一期。有棧單為證,貨又明明擺在貨棧裏,他們必然相信而且放心,這樣也就生出了10萬頭寸可供調用,先解決鬆江漕幫借款到期的問題。然後,可以將這張棧單再使用一次,用它來與洋行交涉,議定以裕記絲行的生絲做抵押,向洋行借款,這樣也就把棧單變成了現銀。洋行有棧單留存,不會不給貸款,而棧單也不會流入錢莊,這位巨富也不會知道棧單已經抵押出去了,戲法也就不會被揭穿。這樣,10萬兩銀子也就做成了百萬兩的生意。
這是一次典型的“八個壇子七個蓋”。一張棧單,托了中外兩家,一“轉”一“亮”,就蓋住了兩個“壇子”,手法極其精到熟練。
在經濟環境日益複雜、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原本想要在商海中乘風破浪的人望而退卻了。他們雖胸懷大誌,卻荷包單薄,沒有大資本去運作,於是,隻能站在岸邊望洋興歎“時不我待,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等。其實,不是時不待你,而是你的本事根本還沒到家。商場上很多叱吒風雲的人物在創業之初也沒有多麼雄厚的資金積累,然而照樣可以。“四兩撥千斤”之姿贏得大回報。古語有雲:“運用之妙,存乎於心。”能不能打開財富的大門,就看你懂不懂利用巧妙的資金合理運作,去挖掘無限的財富。
所以說,一個生意人既要懂得如何去籌措資金,更要學會如何去使用資金。怎樣才能將自己的資金變成“活錢”,而不使任何一筆自己籌措到的可用的資金閑置,並且如何才能恰到好處地使用自己籌措到的每一筆資金,讓它盡快也盡可能多地增值。從這個角度看,胡雪岩所說的“做生意一定要活絡”,要知道如何去“移東補西”而且“不穿幫”,對於生意人來說,確實就是一種本事,而且還是一種大本事。
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即便你再有能耐,但如果沒錢供你運作也是無濟於事。所以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首先就要學好第一步——籌資。隻有這一步走好了,將來才能走得更遠。你其實不需要靠自己一文錢一文錢地積累,如果你身邊有可用資源的話,那麼不妨“借用”一下,跳過資金的原始積累階段,這樣會為你節省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但要記住,這“借”可一定要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