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十二 做生意要造形象,沒招牌如何進財(1 / 3)

先賺名氣後賺錢。縱橫於商場之上,品牌效應不可不重視。當名氣做出來以後,即便遠在千裏之外,顧客也會趨之若鶩。胡雪岩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他的牌子打得響、打得亮,於是真金白銀自然也就滾滾而來了。

做人為先賺錢為次,塑造形象名利雙收

“若是你認識昨天的我,那麼今天你一定會說,我與昨天簡直判若兩人。其實,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因為今天的我,從內到外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塑造”。成功者大多很注意塑造自身形象,因為形象是一個人內涵的體現,是自己的代言,形象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定的附加價值。胡雪岩是很注重塑造自身形象及企業形象的。這不僅為他贏得了“胡大善人”的美名,同時也使自己的事業大賺了一筆形象分。

形象就是人的一張名片,沒有它,或許就會與一次次的機遇擦肩而過。事實上,所有魅力無限的大企業家、行業領袖及政治家等,其言行舉止都是經過著意塑造的。

一個對形象注意有加的人,往往會在人群中得到信任,更能在逆境中獲得幫助,也必定能夠在人生中不斷找到成功的機會。事實上,他們是在用自己的形象、魅力影響著別人,最終成就了真正精彩的人生。

其實,很多商人都是很注重形象的。注重形象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不能僅僅限於此點。如果把注重形象看做炫耀的資本,那是淺俗商人的做法。成功的商人是把形象與自己的經商結合在一起,即以做人為先,以賺錢為次,或者把做人看得重於賺錢,因為不會做人就賺不了大錢。

生意場上,求名是為了求利。自我形象樹立起來了,名氣做響了,“金字招牌”擦亮了,生意也就自然會興隆起來。這就是所謂“名至實歸”。

胡雪岩深諳“先賺名氣後賺錢”的各種奧妙,因此開創一項事業之初,他總是把如何做名氣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把名氣做大,就能把生意做大。但多數人為了賺錢而自我毀壞麵子,露出貪婪樣,此為胡雪岩一大忌。

胡雪岩在他的胡慶餘堂創業之始,投入運作的第一步,想到的就是做名氣。他要花大錢辦兩件事,第一是多賣亂世當口急需的救命藥,對買不起藥的人,免費奉送。第二,為官軍提供隻收成本的捐助性藥品,比如“諸葛行軍散”之類。他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自己創出一塊牌子。胡雪岩這一舉措是受到一個發生在雍正年間的故事的啟發。

雍正年間,京城裏有一家規模很大的藥店。這家藥店製藥選料特別地道,連雍正皇帝也很相信他們的藥,讓他們承攬了為宮中“禦藥房”供應藥品的全部生意。有一年恰逢辰戌醜未大比之年,會試正是三月裏,稱為“春闈”。由於前一年是個暖冬,沒下多少雪,一開春又氣候反常,導致春疫流行。趕考學子病倒很多,有能夠堅持的,也多是胃口不開,萎靡不振。古時科場號舍極其狹小,人在裏麵站起來立不直身子,坐下去伸不直雙腿,而且一連三場考試不能出闈,體格稍差的就支持不住,何況精神不爽的人?

根據這一年的情況,這家藥店抓緊配製了一種專治時氣的藥散,並托內務大臣奏報雍正皇帝,說是願意將此藥散奉送每一個入闈學子,讓他們帶入闈中,以備不時之需。雍正皇帝本來就有些為當年會試能否順利進行而擔心,有此好事,自然大為嘉許。於是這家藥店派專人守在貢院門口,趕考學子入闈之時,不等他們開口,就在他們的考籃裏放上一包藥散。這些藥散的包封紙印得十分考究,上有“奉旨”字樣,而且隨藥包另附一張“仿單”,把自己藥店有名的丸散膏丹都刻印在上麵。結果,一半是這家藥店的藥好,一半也是這些趕考學子的運氣好,這一年入闈學子中報病號中途出場的並不比往年多。這一來,出闈的學子不管中與不中,都上這家藥店買藥。更重要的,由此一舉,也讓這些來自各省的學子把這家藥店的名聲帶到各地,使天下18省,遠至雲南、貴州,都知道了京城裏的這家藥店,這家藥店的生意一下子就興隆起來。

胡雪岩要做的兩件事,取的就是這一招。亂世當口,逃難的災民來自全國各地,送藥給他們,既為自己賺得濟世行善的好名聲,又讓他們把胡慶餘堂的名號帶到了全國各地。而軍營裏的兵將更是哪裏的人都有,讓他們用上自己配製的藥效靈驗的藥,讓他們都知道胡慶餘堂的藥好,也就是讓天下人都知道胡慶餘堂的藥好。這樣做出來的名氣,比花多少銀子雇人遍天下去貼招帖的效驗不知好了多少倍。

用現代的商業眼光看,胡雪岩的送藥舉措其實也就是一種特殊的廣告宣傳方式。而且是一種一箭雙雕甚至一箭幾雕的妙招。第一,為自己掙得了熱心公益的好名聲;第二,取悅了官方,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第三,利用逃難災民及官軍兵將為自己做了大規模的“活”廣告,創下了自己的品牌,立定了腳跟。這些效果一經顯現,可不就能財源滾滾?難怪胡雪岩在定下這一策略之後,曾充滿自信地說,隻要別人相信他的藥好,他就有了第二步辦法——“要賺錢了”。

事實確實如此。比如胡雪岩的阜康錢莊開張之初的認購戶部官票,就實實在在地收到了“名至實歸”的效果。

阜康開張第三天,錢業公所召集同業開會,商討戶部官票派購事宜,劉慶生接受胡雪岩的指點,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時候,主動站出來一下子認購了15000兩。發往杭州的官票總值是25萬,這個時候,杭州城裏加上新開業的阜康,大同行9家,小同行33家,按大同行一份、小同行半份的份額計算,阜康一下就掛了頭牌。阜康這塊招牌也一下子就在官、商兩界響亮起來。錢業公所將承銷官票的情況上報藩台衙門,浙江藩台因為朝廷交下的公事圓滿完成,高興之下,對阜康踴躍認購特加表揚,且決定上報戶部,奏請褒獎。這一下就連戶部以及京裏的票號都知道了阜康的招牌。而不久後,也是因為這一次認購官票做得漂亮,浙江藩台把浙江解往江蘇“江南大營”的“協餉”數十萬兩銀子都交由阜康代理。胡雪岩的錢莊生意由此也由浙江做到了江蘇。這就是“金字招牌”的作用。

而胡雪岩的藥店胡慶餘堂則更是如此。由於胡慶餘堂在創業初期就定下的以誠實無欺作為宗旨,也由於胡雪岩向有病無錢的窮人免費送藥和向軍營捐藥這兩招,使胡慶餘堂很快就名聲大振。因為藥材地道,成藥靈驗,經營也一直旺盛不衰,遇到春夏時疫流行的季節,上門的主顧常常排起長龍等藥,胡慶餘堂自然也是大為賺錢。胡雪岩的生意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走向衰敗,最後全麵倒閉,他的其他生意如錢莊、典當鋪、絲行以及私人財產如房產、田地後來都落入他人之手,唯有胡慶餘堂卻完整地保留下來,實際上也在胡雪岩徹底衰敗之後,為他保存了一筆不菲的家業。

究其原因,與他在藥店生意上做出的名氣,與胡慶餘堂的“金字招牌”有著很大的關係。就連他的藥店檔手也十分清楚這一點。在阜康發生擠兌風潮且開始波及胡雪岩的其他生意,敗局已定,胡雪岩麵臨查封家產的時候,他的藥店檔手為安撫店員所做的分析,就很有道理。他對店員們說,胡大先生辦得頂好的事業就是這胡慶餘堂。胡慶餘堂不僅賺了錢,也為胡大先生掙得了好名聲。如果說虧空了公款,要拿胡慶餘堂封了抵債,貨色生材都可以入官,但這招牌是不會被摘下的。胡慶餘堂如此大的名聲,官府一定不會將它封掉,胡大先生也仍然是胡慶餘堂的大老板。藥店檔手要求店員要格外勤奮,照常經營,抓藥要地道,對待客人要和氣,這隻飯碗一定捧得實,不必擔心。

生活中很多人並不太注意自身的形象,這樣的人即便能力非凡,也很難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而極有可能會錯失一些可貴的機遇。相較之下,他們的成功或許就要多費些周章。

在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你可以先將自己打扮成那個樣子,直到自己成為那個樣子。”良好的個人形象有助於你打開事業之門,讓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例如:在選舉時,若是你“像個領導”,人們因此會更願意投你一票;晉升時,若是你“像個主管”,你更容易得到老板及同事的認可;商業往來中,若是你“像個成功商人”,對方會更願意相信你的公司,也願意與你洽談貿易。

英國著名學者尼克森表示:“人們常用三個詞彙描述成功者——性格、能力、形象。這是因為人們已在潛意識中為成功者做好定義,而當今的管理界刻意回避對成功者外在形象的研究,這是背離現代管理思想的。”誌在成功的人,倘若隻專注於能力提升,卻忽視形象塑造,其成功速度必受影響。

當然,形象並不單單是指穿衣、外表、長相、發型、化妝等,它是一個綜合概念,是一個人外在魅力與內在魅力的整體體現;形象並不局限於漂亮的臉蛋兒、傲人的身材、醉人的微笑,更包括人生思想、追求抱負、價值觀、人生觀,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塑造形象就是與社會進行溝通,並為社會所接受的一種方式。

要想早日登上成功的巔峰,從今日起你就必須重塑自身的形象,不僅要對自己走姿、坐姿、音調、著裝、化妝等進行精心的設計,同時還要最大程度地豐富自己的內涵。如此一來,假以時日,你同樣可以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同樣會令人“士隔三日,刮目相看”!請務必記住:不要忽略自己的形象,它價值連城。

門麵乃是商之外形,精心打造不可馬虎

“麵,乃商之外形,孰否醜之?”門麵是企業形象的最直接表現,商家需要一個不凡的門麵來吸引顧客的眼球。做人亦是如此,若想得到別人的認可,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在胡雪岩看來,隻有把門麵做好,才能進一步打開生意的大門。所以我們看到,無論是他的宅邸還是胡慶餘堂,都是那麼氣勢不凡、別具一格。

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生意好壞看門前。”是的,對於經商者而言,門麵儼然與自己的臉麵同等重要。擁有一個好的門麵,就等於在成功的道路上先邁出了一大步。經商者如果希望自己的生意能夠給臉上貼金,首先就應該從打造門麵開始。

毋庸置疑,做好門麵就是做好生意的一大訣竅,從古至今,那些睿智的商人都非常重視門麵的打造。因為他們明白,隻有將門麵做得不同凡響,才能先人一步叩開客戶的心扉,才能迅速衝入市場,賺取更大的收益。

大商人與小商人的分水嶺有時候就在於此。不注意打造門麵的小商人有時並不是因為缺乏能力,而是因為性格怯懦所致,大商人總有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的性格;所以小商人的生意門又窄又小,而大商人的生意門又開又闊。這是對“門麵”的兩種不同態度。胡雪岩說:“門麵就猶如人臉,不好會影響生意的。”怎樣搞好一個店堂的門麵呢?按照胡雪岩求善變大的性格,他製定了三個準則:宜址、精修、巧陳。

第一,“宜址”,即店麵的地址選擇適宜。

1874年,胡雪岩選定杭州吳山腳下的大井巷為址建屋造店,創辦胡慶餘堂,這是有他的深意的。

吳山坐落於西湖南麵,由紫陽、雲居、七寶、峨眉等十多個小山頭組成,西連鳳凰山、將台山和玉皇山。相傳,春秋時這裏是吳國的南界,因而得名,又因山上有座城隍廟,所以又叫“城隍山”。吳山曆史悠久,有很多古跡,如春秋的伍子胥廟、晉朝的郭璞井、宋代的東嶽廟、明朝的城隍廟等。在吳山的山崗上,因石灰岩長期溶蝕作用形成了一組惟妙維肖的“十二生肖石”,山頂上有一座高8米、雙層重簷的江湖彙觀亭,登上此亭北望西湖明澈似鏡,南眺錢江宛若錦帶。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吳山太觀”被列為“西湖十八景”之一,這個景目又包括金地笙歌、瑤台萬玉、紫陽秋月、三茅觀潮、楓嶺紅葉、雲居聽鬆等“吳山十景”。吳山的自然和人文景點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觀光,使它成為杭州客流量很大的一個地方。

另一方麵,杭州自唐宋以來就佛寺遍布,有“東南佛國”之稱。在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到立夏為止將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各地(主要是杭嘉湖三地及蘇南一帶)的善男信女身背寫著“朝山進香”的黃布香袋,成群結隊地湧入杭城,到各寺院燒香拜佛、許願還願。這種年年必有、規模宏大、具有宗教色彩的特色旅遊給經商者帶來了生意。他們或在寺院附近定點設鋪,或隨處流動設攤,出售胭脂、簪珥、牙尺、剪刀、木魚、經卷、玩具、花籃、梳子、藥物等物品。據範祖述原著、洪如嵩補輯的《杭俗遺風》記載:“城中三百六十行生意,一年中敵不過春市一市之多。大街小巷,挨肩擦背,皆香客也……各色生意,誠有不可意計者矣。”這種因燒香拜佛者聚集而成的商業性集市叫作香市。吳山早在元代就有香市,元代詩人貢有初在《春日吳山絕句》中有:“十八姑兒淺淡妝,春衣初試柳芽黃。三三五五東風裏,去上吳山答願香。”就從側麵反映了吳山香市的情況。到了清代,吳山香市與錢塘門外的昭慶寺香市、嶽墳以北七八裏開外的天竺香市成為杭州持續最久、規模最大、集市最盛的三大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