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道諭旨的主題是“皇太後躬親裁製”。諭旨對處理中外一切章奏做了嚴格的規定,按步進行。
第一步是慈覽:一切中外章奏,均首先呈遞兩宮太後慈覽。
第二步是詳議:慈覽後發交議政王、軍機大臣詳議。
第三步是請擬:當日召見時,兩宮太後代表幼帝就諭旨內容發出具體指示。
第四步是繕擬:根據請諭的內容,議政王、軍機大臣繕擬諭旨。
第五步是閱定:諭旨擬後的次日經兩宮太後閱讀審定。
第六步是頒發:閱定後發至內閣。
兩宮太後把上諭頒發權緊緊控製在手中。吳相湘說:“是與之繕擬,折疏之批閱,皆有規定矣。”很明顯,這不是個簡單的程序問題,實質是大權掌握在誰手裏的問題。這兩道諭旨使王、大臣們體會到了垂簾章程通過的關鍵,是一切大權都要集中在兩宮太後身上。這是慈禧的不容置疑的最後意見。如不照此辦理,垂簾章程是通不過的。但他們又議了十餘日,最後總算議妥。十月十六日以禮親王世鐸領銜奏上會議決定的垂簾章程十一條。
奏上,慈禧很滿意,立發懿旨:“依議行。”同時,又以皇帝名義明發上諭,文內引兩宮皇太後懿旨:“據王大臣等所議,詳加披閱,援據章典,酌斟妥善,著即依行。垂簾之舉,本非意所樂為。惟以時事多難,該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稟承,是以姑允所請,以期措施克當,共濟艱難,一俟典學有成,即行歸政,王大臣仍當屆時具奏番歸舊製。欽此。”
慈禧日思夜想的就是垂簾聽政。但是在這裏她又忸怩作態地說:“垂簾之舉本非意所樂為”,真是虛偽至極。
在這之前,十月初九日,幼帝在太和殿舉行登極大典。頭戴小皇冠,身穿小龍袍的年僅6歲的小皇帝同治帝,在亮閃閃的朱紅漆鍍金的禦座上即位,響鞭齊鳴,頒行傳位遺詔。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完畢,禮部奉詔到天安門宣讀,布告天下。
十一月初一日(12月2日),舉行垂簾聽政儀式,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日子。這一天,天清氣郎,陽光明媚。養心殿布置一新,金光耀眼。大殿正中高懸先祖雍正帝禦書的“中正仁和”匾額。此殿自雍正帝始,便成為皇帝寢興常臨之所,一切日常政務,如批章閱本,召對引見,宣諭籌畫,均在此進行。
小皇帝載淳懷著童稚的好奇心端坐在寬大的大紅寶座上。其前設禦案,其後設八篇精致的黃色紗屏,紗屏後設禦案,透過紗屏,清晰可見左邊坐著神態安祥的慈安太後,右邊坐著誌滿意得的慈禧太後。
養心殿外,王公大臣們翎頂輝煌,袍褂燦爛,態度莊重,舉止謹慎。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奕帶領內廷諸臣及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在養心殿前向皇帝和兩宮太後行禮。然後奕穩步走入殿內,立在皇帝禦案左側。王公大臣如有章奏,由奕捧至卿案上,儀式結束。自此,清代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一次垂簾聽政便宣告開始了。
慈禧的成功,可以說是曆代宮廷鬥爭的經典之作。慈禧作為一介女流,發動了這場奪權鬥爭,更讓人驚歎和回味。起初,慈禧也隻不過是數不清的後宮佳麗中的一個平常女子,加上封建禮製的嚴厲約束,慈禧所能活動的空間非常狹小,但這一切並沒有也不可能阻擋她的政治雄心。她首先是利用自己作為女人僅有的一點本錢——美色和溫情,博取了鹹豐皇帝的寵愛。有了皇上這一堅實的靠山,便開始在宮中廣布耳目,朝廷大小事情和各色麵孔的來龍去脈摸得一清二楚。當她預感到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必將到來,而自己的力量又十分微薄之時,她不動聲色地把另一位很有份量的女子——慈安太後拉入自己的陣營,並與另一實力派人物——奕一拍即合。事實上,在戰鬥還沒有打響之前,勝券已握在慈禧手中了。可以看出,慈禧在宮廷中的溝通脈絡是非常清晰明快的,而她的人際溝通策略隻有一個字——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