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李鴻章在外國人麵前的態度。他曾代表清政府商議要各國逮捕康、梁,然後引渡到中國法辦。當為此事,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商議時,李鴻章問伊滕:“康有為一人恐逃往貴國,倘果有其事,貴侯必能執獲送回敝國懲辦”。可是伊滕不同意,並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他回答說:“如係康之所犯無關政務,或可遵照貴爵相所諭。若涉國政,照萬國公法不能如是辦理”,事實很明顯,康有為不是刑事犯,隻是為了更新國家政體才進行變法,是屬“幹涉國政”,這是再清楚不過的,照理,日本不同意李的作法。李鴻章一看日本的態度,立即換了口氣,不但同意日本對康的看法,而且還說:
“康有為日後可大有作為”,隻是目前看來“了無異能”罷了。可見李鴻章的態度和清政府的嚴加緝拿,懲辦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正因為李鴻章左右逢源,他才討得了維新派、慈禧太後互相對立雙方的歡心。從維新派方麵來看,康有為在維新變法失敗後,曾給李鴻章一封信,信中寫道:我被迫出逃,公則遣人慰行,因感公相與之厚情,更深知公維新之同誌,甚至對李鴻章在兩廣總督任內輯拿維新餘黨之事也給予諒解,表示,慈禧要毀我祖墳,“公竟抗旨,曲為保全”,其感激的心情“刻於肺腑”。梁啟超也表達了自己對李鴻章的好感。從慈禧太後一方看,她仍將其視為心腹之臣,委以重任。在外國人眼中,他也比慈禧太後的形象好得多,完全不同於那些固執守舊的頑固派官僚。這樣,在戊戌變法這樣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波中,李鴻章不但沒有陷進去,反而討得各方的歡喜,其中最根本的手腕,就是施展了兩麵逢源,八方討好的伎倆。
李鴻章為什麼采取這種策略呢?
(1)慈禧太後不能得罪,她握有實權,自己的權力和前途握在她手中,否則前途未卜,這是最主要的。特別是甲午戰爭後,自己的淮軍大都已被擊潰,北洋艦隊不複存在,聲名狼藉,自己的實力大減,這就更需貼靠慈禧太後的實力派一邊。雖然他確實同情變法,但不能不從實際考慮,放棄同情維新派,忠實為慈禧太後效命。
(2)維新派最後的勝負不好估計。李鴻章是清政府辦理對外交涉的主要人物,他深知英、日等國對維新派的支持,了解外國列強對中國政局的影響,若完全跟著慈禧對維新派大肆鎮壓和屠殺,一旦維新派有一天在外國支持下,真的取代慈禧太後等頑固派勢力,自己豈不成了殉葬品?這不能不使李鴻章為自己的前途再作更長遠的打算。
李鴻章從眼前利益來看,必須唯慈禧旨意辦事,從長遠利益著想必須討好維新派,為自己留有後路,這就是李鴻章在維新變法中,采取左右逢源的手腕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