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vK\u0012臉麵是個大問題。有些人自以為位高權重,就隨意地在別人麵前吆五喝六,指東劃西,以此來保護自己的臉麵。李鴻章也曾碰到過這種人,但他卻暫時把頭低下,不輕意撕破臉皮,因為他明白,關鍵是誰的“下一步”更厲害。
在權場的較量中,奕是一個特殊人物,一下子讓李鴻章的眼睛亮了起來。這其中有一個故事,且說李鴻章彼日上疏,力求朝廷同意與日本通商,那壓力之大也可想而知,因為中華閉關鎖國慣了,同歐美諸國訂立過許多條約,讓洋人在大清國得了許多利益,這是舉國反感、萬民義憤的事。如今日本又要通商,怎麼能隨便允許呢?
慈禧太後對李鴻章信任乃是其一,其二嘛,便是因為奕王爺說了幾句話。
奕是道光皇帝的六兒子,深得道光皇帝寵愛,甚至曾想立他為皇太子。雖說最後奕沒有能夠繼承皇位,但是他同鹹豐皇帝自幼便很要好。另外,鹹豐皇帝10歲時生母死去,由奕的生母撫育鹹豐皇帝。有此關係,奕在鹹豐繼位後,一度受到了重用,於鹹豐三年出任軍機大臣,轉過年來又成為領班軍機大臣。這樣一來,奕便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兒。後來,奕因為與鹹豐帝意見相左,被免去了職務,但隨著鹹豐帝的駕崩,奕又一次複出,為慈禧太後掃清了“八大臣”,使得慈禧順利實現了垂簾聽政。之後,幾乎所有大事皆由奕一人去辦。
李鴻章怎能不知道這其中的關係之微妙,他認識到,要想保住自己的官爵乃至繼續升遷,必須得有個靠山。於是李鴻章便打著拜訪的名義去見奕。
奕對於李鴻章來訪並不感到奇怪,因為他自己也為李鴻章做了不少的事兒,就看李鴻章識不識抬舉了。
李鴻章參見恭親王。奕很是熱情,他認為李鴻章乃國家棟梁,日後必大有作為。
對李鴻章而言,這一步邁得非常之漂亮,也非常之經濟。
奕對李鴻章講述了自己的許多往事,如何把握宦海沉浮等等。又以曾國藩為例,那麼顯赫一時的人物,竟招致今日之禍,一再不順,主要原因在於不能及時把握機會,尋求靠山。
那之後,李鴻章常常出現於恭王府內。這深宅大院中的一草一木,都那樣迷人,可是對於李鴻章而言,包括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涉世之險。王府中歌舞升平,氣派不下皇宮,畢竟是皇子,不同凡響的皇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寵臣。
事情往往是這樣,你認為無關緊要的,它卻發生了,而且讓人感到措手不及。
日本大藏伊達宗城來清朝的目的便是想多沾一些便宜,讓日本的要求得到滿足,可是李鴻章的銅煙袋實在有威力,一下子把個伊達宗城嚇回了東瀛。
伊達宗城以刀剖腹,謝天皇而死。
伊達宗城的血跡未幹,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又接過了武士刀,奔赴天津而來。
接待他的自然又是李鴻章。
副島種臣的要求與伊達宗城並未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依然是要把矛頭指向內地,要“自由貿易”。
李鴻章堅決不允許,可是副島種臣邊與李鴻章談判,另一邊早打通了恭親王奕。奕有個外號叫“鬼子六”,專門是替“鬼子”著想的,這樣說或許有辱這位皇子,然而這一次,在日本的“重禮”與所提“小欲”的一再吸引下,奕輕描淡寫地稟告了慈禧,慈禧對於這位王爺的話依然處於言聽計從的階段,手一揚,扇子一揮:“恭親王,你去安排好了。”
恭親王的安排自然是麵向李鴻章的,主意他拿,事還得李鴻章辦。李鴻章對於奕的決斷自然是有些不滿,可是對於這位靠山,他不能提出反對意見來。
李鴻章感覺到自己處於一個兩難境地,就像一隻替罪羊。
雖然談判桌上,依然是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可是他還是在條約上蓋上了他紅紅的總督大印。
那之後不久,清朝的市場上除去英、美、法、德等國商人,又多了日本人。日本人的頭腦聰明,於商業更是百般精明,於是,他們打入中國地方之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滿。
“如今外人愈眾,諸臣何見?”慈禧太後問。
朝廷上下爭論起來,李鴻章深知今日所談與自己關係甚大,故而一直保持沉默,先聽聽眾人議論。
之後他認為:引進外商誠為打開國門發展大清之捷徑。魏源《海國圖誌》中說:‘師夷長技以製夷’,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創船廠、製造局,也多用歐美之法,因而興隆。
奕卻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應當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
李鴻章明白所謂自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當年老師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沒少經營,過去那些民辦企業,哪個不是曾大人一人創製?說到家,要“自強”,要讓再回複到康乾盛世,這才是眾大臣應當所為。
但奕等人卻另有打算。李鴻章對他討好慈禧的做法深為不滿,但隻能抬首微笑,深知權場之複雜和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