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q��敢為天下先,是一個強者的基本姿態。李鴻章在內外頹敗之勢下,大膽地創新路——開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之先。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筆。
近代軍事工業的興起,主要是由李鴻章首開其端的。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鑒於清王朝內憂外患頻仍,就積極提倡以“練兵”、“製器”
為主要內容的所謂“自強之道”。在地方上積極倡導這一主張的則有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其中以李鴻章倡導最力,動手最早,經辦也最多。這一方麵是由於他胸襟開朗,不拘成法,功實是尚;另一方麵是由於他在上海“華洋會剿”期間,有更實際的體會。他說:洋兵的“膽氣”本“不及中國好兵”,惟恃有洋槍洋炮,所以兵少而強,中國兵多而弱,原因就在於“槍炮窳濫”,“若火器能與西洋相埒,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
又說:“洋務最難著手,終無辦法,惟望速平賊氛,講求洋器,中國但有開花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即可斂手。”正是出於上述動機,其所部淮軍盡棄刀矛而改用洋槍洋炮。但洋槍洋炮的使用,需要日益增多的彈藥。解決的辦法,不外購買和製造。李鴻章在奏折中說:“臣軍先後購覓西洋炸炮,每月操練攻剿,需用炸彈甚多,不能不添設製造局,分濟供應。”又說:“購器甚難,得其用而昧其體,終屬挾持無具。因就軍需節省項下,籌辦機器,選雇員匠,仿造前瞠兵槍、開花銅炮之屬,上海之有製造局自此始。”
1863年,李鴻章雇用英人馬格裏會同直隸州知州劉佐屬,首先在鬆江辦了一個洋炮局,製造炮彈銅帽等軍品,為上海最早的洋炮局。此後,他又命副將韓殿甲、蘇鬆太道丁日昌,在上海辦了兩個洋炮局,加上鬆江局,通稱“上海炸彈三局”。前者雇用洋匠,並使用新式蒸氣鍋爐,用機器從事製造。後者全用中國工匠,仿照外洋做法,多用手工製造。1864年,鬆江局遷到蘇州,添置新機器,改為蘇州機器局。以上幾個洋炮局,除造炮彈銅帽外,還能製造短炸炮、前膛槍等軍械,產品全部供應淮軍,各局經費亦由淮軍軍需特別款內專案報銷,實等於淮軍附屬的兵工廠。
1864年5月,同太平軍作戰即將結束,李鴻章再次強調製器之不可緩,他在致總署函中說:“前者英法各國以日本為外府,肆意誅求,日本君臣發憤為雄,選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聰秀者往西國製器廠師習各藝,又購製器之器在日本製造,現在已能駕駛輪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虛聲恫喝,以兵臨之,然英人所恃為攻戰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長,用是凝然不動,而英人固無如之何也。”
“日本以海外區區小國,尚能及時改轍,知所取法,然則我中國深維窮極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變計矣。”1865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鑒於原設三個洋炮局的設備很不齊全,便在曾國藩的支持下,購得上海虹口美人旗記鐵廠一座,與原設在上海的兩個洋炮局合並,擴建為江南製造局。為此,他在給清廷的奏折中說:“機器製造一事,為今日禦侮之資,自強之本”,“查此項鐵廠所有,係製器之器,無論何種機器,逐漸依法仿製,即用以製造何種之物。”同年,曾國藩派容閎到美國購置的新機器運到上海,也由李鴻章奏請歸並到該局。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隨李鴻章遷到南京,改為金陵機器局。1870年,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天津機器局亦由他接辦,並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
以上幾個製造局,以江南製造局的規模最大。該局以上海關二成尖稅為底款,作為常年經費。1867年由虹口遷至城南高昌廟,興建新廠。經陸續擴充和添置設備,已擁有各種工廠10餘座、幹船塢1座。1867年中,用原有購置的設備,並自造一部分機器,每天已能生產毛瑟槍15支,12磅開花彈100發,每月平均生產發射12磅炮彈的開花炮18門。從1868年起至1885年(光緒十一年)止,還製造了8艘輪船。金陵機器局非但局麵不及江南製造局之大,且其經費大部分亦由江南製造局分濟,主要生產大炮,兼造槍、彈、火藥,在1875年曾試製成發射65磅炮彈的大炮7門。天津機器局原是奕在直隸練兵,令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利用津海、東海兩關洋稅於1867年開辦的,分東、西兩局,經李鴻章改組擴建後,決定集中力量,製造林明敦槍和克虜伯炮所用的子彈、炮彈及火藥,以與江南製造局相配合。所有這幾個製造局生產的軍火,均供應南、北駐軍(主要為淮軍,其次是湘軍),有時也調撥一些給其他省的軍隊。
李鴻章創辦和接辦的這幾個製造局,再加上1866年左宗棠創辦的福建船政局,成為中國早期軍事工業的主幹。在它們的影響和帶動下,全國許多省份,也都先後以“機器局”、“製造局”的名義,相繼設立了軍火工廠。但一般規模都較小,有些維持不久就停辦了。隻有廣州機器局(1874年創設)、湖北槍炮廠(1890年創建)發展到較大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