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大聲疾呼“寓強於富”(2 / 3)

這些軍事工業,不論大小局,一律都屬於官辦企業,產品直接撥給軍隊,不計成本,不作為商品出售,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上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腐敗現象,並且在生產資料和技術上對資本帝國主義有很大的依賴性。但是,它們已不同於舊有的官營工場手工業,就其使用新機器,雇傭大量工人,大體上按照西方的機器工廠的組織形式進行生產來說,已帶有資本主義企業的性質。由於這些軍事工業的創辦,也多少改變了清朝軍隊專恃刀矛弓箭、帆篷舟楫的落後狀況,為中國國防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李鴻章推行以學習西方技術為目標的富國強兵之策,60年代著重在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從70年代起,又提出“寓強於富”的口號,辦起軍事工業以外的其他企事業來。

一是創辦電報、鐵路和輪船招商局。李鴻章認為,交通運輸和電訊事業,不僅於“富國”有重大意義,而且是“強兵”的必要手段。他說:“用兵之道,必以神速為貴。是以泰西各國於講求槍炮之外,水路則有快輪船,陸路則有火輪車,以此用兵,飛行絕跡。而數萬裏海洋,欲通軍信,則又有電報之法……瞬息之間,可以互相問答。獨中國文書,沿恃驛遞,雖日行六百裏加緊,亦已遲速懸殊。”為此,1872年6月,他在《籌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針對朝野因製造輪船糜費太重,建議暫停製造的意見,堅主非但兵輪船的製造不能停止,而且還應兼造商輪船,“以資華商領雇”。同年底,在他主持下,委海運委員朱其昂負責,先行開辦了輪船招商局(經營輪船運輸)。他在致總理衙門函中,說明設立招商局的目的,除了吸收本國遊資和收回長江外海航運利權之外,還特別強調了以挽救中國軍事上內外聯絡之缺陷。1879年冬,李鴻章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間試架電線以通天津,為中國自建電報之始。是時英商已自香港設水線至廣州,複欲循通商務口以達天津。至1880年已引通至上海之線,並自香港設陸線至九龍。而丹麥水線也從吳淞引至上海,且有延入內地之勢。為杜絕洋商覬覦中國之利權,1881年,李鴻章接受盛宣懷的建議,仿照輪船招商局的辦法,募集商股,決定自建津滬陸線。同年,津滬陸線建成,使南北洋訊息相通,“調兵饋餉”,大為便捷。至1894年甲午戰爭前,除沿海各要地間均已建成陸線外,內地各主要城市之間也陸續建立了電報聯係。至於鐵路的建造,由於遭到極端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進展則十分緩慢。1874年,李鴻章晤恭親王奕,力陳鐵路之利,建議先建清江浦至北京線,並請恭親王奕向太後進言。奕雖表讚同,但不敢上陳,謂“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1877年,中國首任駐英大使郭嵩燾致書李鴻章,以其在英國目睹鐵路之利,並獲英人企圖在中國建造鐵路圖說,力促中國自行創辦鐵路,以防洋人攫取中國之利權。李鴻章頗為所動,遂計劃首先在開平礦務局自礦山至北塘修築運煤鐵路一條。籌備期間,因清廷惑於眾議,命令停辦。直到1881年,始批準修築自唐山煤井至胥各莊10公裏鐵路。此前,原直隸提督劉銘傳亦奏請,以京師為中心,修造南北四條鐵路幹線。清廷令李鴻章妥議具奏。李鴻章在複奏中,對劉銘傳的主張極表讚同,並向朝廷力陳鐵路之興,其大利有九,其中除列舉了在發展經濟上的重大作用外,還特別強調了在軍事上的特殊意義。他說:“從來兵合則強,兵分則弱。中國邊防海防各萬餘裏,若處處設備,非特無此餉力,亦且無此辦法。苟有鐵路以利師行,則雖滇、黔、甘、隴之遠,不過十日可過,十八省防守之旅,皆可為遊擊之師,將來裁兵節餉,並成勁旅,一呼可集,聲勢聯絡,一兵能抵十兵之用。”奏入,極端守舊勢力紛起反對,內地築路計劃仍難以實現。有鑒於此,李鴻章隻好以運煤為由,於1886年將開平煤礦原築10公裏鐵路接築至閻莊,共長40公裏。次年,再從兩端分別延至古冶和天津,這是中國修建成的第一條鐵路。1890年,因東北局勢日緊,改建關東鐵路。

至1893年修通了天津至山海關路段,後又向關外延伸了64公裏。盡管為數甚少,但多少也增加了沿海軍用運輸的能力。

二是采用機器開礦、織布。隨著近代軍事工業的相繼創辦,原材料的供應,特別是煤鐵的供應,就成為突出的問題。李鴻章說:“船炮機器之用,非鐵不成,非煤不濟”,“閩滬各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夥,中土所產多不適用”,“設有閉關絕市之時,不但各鐵廠廢工坐困,即已成輪船,無煤則寸步不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必須改變煤鐵生產的落後狀況。以產煤而論,因“無抽水機器,僅能挖取上層次等之煤,至下層佳煤,為水浸灌,無從吸淨,不能施工”。鐵的生產亦複如是,由於冶練技術落後,多“粗硬不適於用”,而“西洋煉鐵、煉鋼及碾卷鐵板、鐵知等項,無一不用機器開辦”。為此,在70年代初,他多次奏請采用西洋之器與法,開煤鐵等礦。他說:“各省諸山多產五金及丹砂、水銀、煤之處,中國數千年未嚐大開,偶開之,又不得其器與法,而常憂國用匱竭,此何異家有寶庫不啟,而坐愁饑寒。”“近來西人屢以內地煤鐵為請,謂中土自有之利,而不能自取,深為歎惜。”“誠能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此等日用必須之物,采煉得法,銷路必暢,利源自開,榷其餘利,且可養船練兵,於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係。”1874年,他即在直隸磁州試辦煤鐵礦,後因地方紳士反對,交通亦不便利,於次年停辦。1876年,派唐廷樞在直隸灤州創辦開平煤礦,兼煉鋼鐵。至1881年開始出煤,因資本不足,煉鐵停辦,專辦煤礦。至1894年,每日可產煤2000噸,年產達數十萬噸,成為我國最早用機器開采的一個大型煤礦。1887年,又派朱其詔創辦熱河三山鐵鉛礦。同年,聯合黑龍江將軍恭鏜創辦漠河金礦,於1889年開始出金,至1893年共產砂金達6.3萬餘兩,成為僅次於開平煤礦的成功企業。至於采用機器織布,早在1865年,李鴻章購置上海美人旗記鐵廠時就曾指出:“洋機器於耕織、印刷、陶埴諸器皆能製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1878年,他開始籌辦上海機器織布局,因商股不足,久無成議。至1882年籌辦稍有眉目,始正式上奏清廷,陳明設立該局之目的。他說:“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後能強,尤必富在民生,國本乃可益固。”“查進口洋貨,以洋布為大宗,近年各國銷數至二千二三百萬餘兩。洋布為日用所必需,其價又較土布為廉,民間爭相購用,而中國銀錢耗入外洋者,實已不少。臣擬遴派紳商在上海購買機器設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但在籌辦過程中,因總辦鄭觀應挪用股本進行投機事暴露,曾一度停頓,後改由龔壽圖接辦。到1890年才正式投入生產。所用機器包括由英、美購置的軋花、紡紗、織布各機全套,紡綻3.5萬枚,布機530台,雇用工人約4000名。投產後,營業興盛,利潤豐厚。1893年10月失火,全廠被毀。後由李鴻章派盛宣懷恢複,改建為華盛紡織總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