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從辦軍事工業,轉向創辦“寓強於富”的民用工業,說明他已認識到軍事應以經濟為基礎,在軍事思想上顯然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他創辦的這批民用工業,多數采取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形式,形成我國早期的官僚資本主義。盡管這批企事業未能使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真正富強起來,並且由於它的壟斷性,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還有阻礙作用,但是,在以土產敵洋貨,力保中國商民之利權方麵,還是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由於引進了先進的生產力(采用機器生產),又不能不刺激和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舉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必須培養懂得西方先進技術的人才。為此,早在1863年李鴻章就奏請在上海設立外國語言文字學館。他在奏折中說:“我中華智巧聰明豈在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轉相傳習,一切輪船火器等巧技,當可由漸通曉,於中國自強之道,似有俾助。”旋即奉旨允準,乃推選上海近郡14歲以下文童,聘西人教習外國語言文字。1869年,該館移入江南製造局,改名為廣方言館。至光緒初年,廣方言館除培養了一批外語人才外,還在中國學者和外國傳教士學者的合作下,翻譯了西文書籍近百種,其中自然科學占47種,工藝軍事類占45種,著名者有《汽機發軔》、《汽機問答》、《運規約指》、《泰西采煤圖說》、《實用化學入門》、《海防新論》等。
為了培養技術人才,李鴻章於1864年即建議改革考試製度。
他在致總署的信中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製器之器與製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土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1874年,他又正式上奏朝廷,指出:“軍務肅清以後,文武兩途仍舍章句弓馬末由進身,而以章句弓馬施於洋務隔膜太甚”,“所用非所學,人才何由而出”。據此,他向朝廷建議:一是在科舉考試中,“開洋務進取一格,以資造就”;二是仿效西方設立“洋學局”,“分為格致、測算、輿圖、火輪機器、兵法、槍炮、化學、電氣學數門”,所學“如有成效”,“與正途出身無異”。他的這個建議,毫無例外地遭到極端守舊勢力的一片斥責聲,攻擊他“用夷變夏”,朝廷亦始終未予認真考慮。不得已,他隻好在自己辦的製造局中,附設一些技術學校或短期訓練班,以培養技術人才。
直到80年代,始在朝廷的同意下,辦了電報、西醫以及一些軍事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