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硬著頭皮挽危局人(1 / 2)

��?���當危局出現時,往往能考驗一個人的膽略。李鴻章是否是可挽危局之人呢?他得到的評語是:“此時危局,惟李中堂可挽之耳。”

1899年,清政府屈於列強之壓力,命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率軍鎮壓義和團。

隨著義和團運動之蓬勃發展,其中號亦由“反清複明”改為“撫清滅洋”、“助清滅洋”。而運動中心也由山東移入京、津一帶。這必然危及清政府及王公貴族之安全,慈禧太後由一意主“剿”改為主“撫”,以此達到控製義和團之目的。

受到義和團嚴重打擊之諸國列強,對義和團極端仇恨。1900年5月28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大敵當前,清廷政見發生分歧。6月26日,慈禧發出對外宣戰詔書:“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不如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李鴻章在對待義和團及利用義和團宣戰問題上,同慈禧意見不同。

慈禧召李鴻章進京,然其竟未奉詔。6月15日,再命李鴻章“迅速來京”,盡管其要“立刻遵旨北上”,事實上並未離廣州一步。

此皆因李鴻章對清廷頑固派剛毅、載漪把持朝政大為不滿。

李鴻章清楚地看出:“群小把持,慈禧回護,必釀大變”之勢;然又深感勢單力孤,無力扭轉乾坤,甚為之憂。

1900年7月12日,李鴻章同劉坤一、張之洞聯銜會奏,提出應付時局之具體辦法:

1.清廷明降詔書,令各省督撫、將軍按以往之條約,確保各省洋商及傳教士之生命財產之安全;

2.請求清廷明諭降旨,對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事件深表惋惜,並向德國公開道歉;

3.請求清廷下令各省,清查開戰區外各省洋人,傳教士被義和團殺死之人數、財產,由清政府賠償、撫恤;

4.請求清廷下令直隸督撫、統兵大員,如有義和團“擾害良民”,嚴加鎮壓。

此奏議可看出,清廷這批開明權臣,欲挽大廈之將傾,采取“安內才可攘外”對策,並為下一步之議和留有退路。

6月27日,劉坤一致電李鴻章,言稱榮祿麵對戰局日益不利,心緒沉重,並詢問李鴻章有何解救之法:“以一弱國而抵多數強國,危亡立見。您有何策解緩,痛哭百叩以請。”

然李鴻章7月1日複電劉坤一:“兵匪仍力攻使館,政府悖謬至此,萬難挽救,吾往京師,又有何益?”給榮祿之電函雲:“吾何敢擔此危局。”

李鴻章以為時機尚未成熟,故不赴京。

1900年7月17日,李鴻章離粵赴滬。李鴻章身穿藍短衫,倚於小藤榻之上,意味深長地言於斐景福曰:“廣東鬥大城中,緩急可恃者幾人?你能任事,取信於民,為地方消除禍患,督撫不如州縣之官也。能夠扼製內亂,何至招來外侮?勉之!”

斐景福又向李鴻章問及大局危安,李鴻章答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我大清王朝重德,人心未失,京師難作,雖根本動搖,幸有袁世凱主持山東,張之洞、劉坤一向有定識,必能聯絡,保全上海,不至一蹶不振。”

斐景福問道:“公看京師如何?”

李鴻章答:“論各國兵力,危急當在9、10月之間,然聶士成已陣亡,馬玉昆、宋慶諸軍零落,牽製必不得力。日本調兵最為迅速,英國助之,恐怕8、9月已不能保全。”

言罷,李鴻章含淚以杖觸地道:“內亂如何能夠製止得住?”

接著,李鴻章同斐景福又談論戰局及戰後之事良久。

李鴻章笑對斐景福道:“八股文舊,策略為新,策略得也,八股為失,我與君皆為八股匠,故而說舊話。”此幽默之語既出,二人大笑不已。

1990年7月22日,李鴻章一行到達上海致電張之洞曰:“昨日抵上海,身體稍有不適,略為休養,再取道運河北上。停戰之事無人可以商量,奈何!”

25日致電袁世凱:“惟念我前在北洋20餘年,經營各項事務,粗有就緒,今一旦敗壞,掃地以盡。奉命於危難之中,深懼無可措手,萬難再當巨任。”

李鴻章以其年邁體弱之軀,疲憊奔忙於國事危難之間,加之連日盛暑馳驅,感冒腹瀉,痛苦難當。

“眠食俱廢,奮飛不能,徒增惶急,”仍不肯赴京。

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李鴻章得悉天津已失,京師已成甕中之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