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個人利益,企業在薪金、工作或人事上的安排有時很難與所有員工的個人要求一致,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及時協調雙方的權益,將雙方矛盾所造成的危害減到最低程度。
認清個人的利益
許多管理者總是抱怨員工的思想境界不高,所以用所謂的事業心、大公無私的道德情操來教育員工,希望通過這樣的教育使員工個人的目標與企業組織的目標一致。但這樣的教育鮮有成功的。管理者要認識到,充滿著自私心的個人,他參與到你這個企業中來,是因為他認識到,要達成他個人的目標,必須依賴於你這個企業組織。說句不好聽的話,企業僅僅是員工個人為達到他個人目標的可資利用的平台。不要為這句話生氣,因為反過來是一樣的,員工個人是你這個企業實現企業目標的手段。企業與員工其實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企業與員工之間,僅僅是相互利用而已,這是實情。利用,利用,有利就用。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隻有深刻理解了這一點,管理者才可能用好人,留住人。
員工個人的私利與企業的公利之間的不一致,很可能會導致企業內部的分化,從而難以達到企業的目標。正因如此,才顯得企業對人管理的重要性。管理者就是要利用這樣的差異,來到達員工私利滿足和企業目標實現的雙贏。員工如果沒有了私利,他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企業如果不能不斷滿足員工的私利,員工就會失去對企業的依賴感。員工為什麼會離開企業?就是因為管理者不了解員工的私利,更不能有效滿足員工私利的實現。隻要企業能不斷滿足員工的私利,員工不可能離開企業。
我們應當相信,員工與管理者一樣,是一個理性的人。在一個競爭的環境裏,他到一個企業裏來,必然會遵守一個基本原則:以付出來獲取相應的報酬。也就是以他個人的勞動來與企業進行等價交換。因此,員工對於企業的期望值,在他來到企業的那一天起,就不可能是無限的。但是,作為管理者,反而倒要不斷激發員工的期望值。因為,員工的期望值越高,他的創造力就會越大,對企業的貢獻也就會越大。所以,優秀的管理者要有這樣的心態,隻怕員工拿得少,不怕員工拿得多。員工拿多了,企業也就拿得更多,發展得更快。
企業存在的目的,基本上並不是利他主義的,而是利己主義的。它所憑借的是那些提供資本者與投入身心者的利己心和成就欲。
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有某種能凝聚組織成員的因素存在。家庭成員的凝聚,是因為他們彼此相愛;俱樂部成員的凝聚,是為了社交娛樂;教會成員的凝聚,是為了宗教信仰。
企業的黏合劑,主要是個人的“利己主義”。企業的從業人員,很少是為了愛情或是為了社交或是為了信仰在工作。企業活動的吸引力,不能完全依賴未來燦爛的遠景,而必須提供眼前可以兌現的報酬。
有人將企業社會形容為叢林。這樣的形容是十分恰當的。企業社會也有自然生態學的原理存在。健全的叢林,乃是一個適於野生動物生存的好地帶。叢林中的每一種生命,都在持續不斷的奮鬥中求取生存。他們之間保持著一種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的平衡狀態。每一種生命都各自為了繁殖而爭取其所需的資源,在企業的叢林裏,自然界的定律都可以適用,包括“適者生存”在內。
員工之所以在企業中工作,是因為員工想要在企業中工作,而不是因為必須在企業中工作。如果不想在企業中工作,大可以選擇其他的方法來謀生。員工之所以要在企業中工作,是因為企業能帶來安定的工作、較好的收入以及成長的機會。這是滿足自己需求以及獲取成功的較佳途徑。
人的利己動機,應該是彼此相處的基礎。
作為一名管理者,當你要求自己的員工達成某項工作任務時,應該要想到,他可能會自忖“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當你要設定一項團隊的工作目標時,你也要想到,每一位成員也可能會問同樣的問題。
當你的公司發生任何改變時,你必須意識到,每一位相關的人員,都會自問“這項改變對我將有什麼影響?”
“私利”在企業內會產生強大的能量,倘若處理不當,對個人及企業都會造成損害。如果管理者懂得如何開辟適當的管道,對個人的私利加以協調和整合,並予以引導與駕馭,促使私利成為一股建設性的能量,則可期待大家在共同的目標之下,團結奮鬥,創造績效。事實上,成功的企業之所以能具有高度的生產力和創新力,其主要因素乃在於個人的私利獲得有效的運用所致。
個人的利益之運用,有其消極層麵及積極層麵。
在企業中工作的人,隨時都會受到各種的脅迫,例如:職位的保障、收入的維持、老板的認同、顧客的反映、績效的考評等等。這些都是運用私利的消極性做法。它規範了我們的行為,促使我們謹言慎行,不敢做事草率,以配合組織的運作。
但是,必須知道個人利益有其積極層麵。如果給人們能滿足其欲望的機會,就可以開發私利的積極性能量。這種能量會產生很強烈的原動力。換言之,如果能認清個人的私利之絕對性及其威力所在,而將之融合於組織的運作之中,在事業上成功的機會,自然會大,而且本身的私利,也能獲得充分的滿足。
在企業工作中的任何好事或壞事,都因於人類的私利本性。
沒有個人的利益欲望作祟,就不會有欺詐、背信、不忠、舞弊、盜竊等行為,也不會有嚴重的勞資糾紛,不會發生罷工。
但是,沒有個人的私利欲望激勵,企業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有創造性、生產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使我們的經濟社會蓬勃發展。
正是由於這個私利動機,才能吸引許許多多的有才華的、有幹勁的人到企業來打拚,共同發展事業。
正確看待員工偷懶
員工偷懶是各個企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管理者一般都喜歡勤奮工作的員工,可是勤奮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有的員工偷懶行為十分明顯,有的呢,還假扮勤奮來偷懶,不細心觀察還真難看出來。
上司固然不喜歡員工偷懶,但有時候偷懶未必是壞事,譬如許多人都有在工作時打瞌睡的經曆,多數老板和上司對此表示不滿,認為這是員工偷懶的表現,其實醫學研究證明,工作時打瞌睡是放鬆神經的最佳方法,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必需條件。對於工作緊張的人來說,打瞌睡不僅不會耽誤工作,反而會提高工作質量,甚至還會有意外的收獲。美國波士頓大學安東尼教授在《打瞌睡的藝術》一書中指出,白天抽空小睡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百忙中打個瞌睡並非偷懶行為,一個人若因睡眠不足而感到疲倦,在工作中就容易犯錯誤。疲倦也會導致一個人缺乏創造力。因此一個人在工作時若感到疲倦,不妨小睡10~30分鍾,以振奮情緒和精神。安東尼教授呼籲老板不要戴上有色眼鏡看員工白天工作時小睡。目前,美國已有一些公司允許員工在工作期間小睡片刻,有的公司還設立打瞌睡專用的“休息室”。
Tom De Marco是資深科技顧問,曾經擔任微軟、惠普、蘋果電腦、IBM的顧問工作,他在《別讓員工瞎忙》一書中指出:“讓員工超時工作,反而傷害組織的成效,偷懶則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在《財富》雜誌選出的500強企業中,那些成功公司的員工,並不特別忙碌,辦公室內反而充滿輕鬆活躍的氣氛。
Tom De Marco認為:“許多企業都陷入效率與忙碌的迷思中,在知識型經濟裏,公司若強調的是產品的質而非量的話,讓員工偷懶一下又何妨”。
他在書中舉了有關秘書的例子:秘書是辦公室中不可或缺的員工,工作範疇包括準備文件、安排會議、協調工作及輔助老板等任務。西維亞是公司內公認的好秘書,但她隻有43%的時間忙在工作上,其餘57%的時間卻在候命。假如把西維亞的時間分給兩位老板,表麵上她“人盡其用”了,不會再有空閑時間,但這位本來擁有高效率的員工,也因為工作時間被填滿,而不能騰出其他空閑時間應付突發的新工作和做必要的決策,這樣便產生了副作用,那就是處理工作流程時的速度變緩慢了,不能時刻都保持高效率工作,於是這樣的變革隻會徒勞無功。
企業對員工需要的不是表麵上的效率,而是更多的“放鬆”,讓每位員工不必過度忙於例行業務。一位對工作有熱誠的好員工,他會利用工作中喘息的機會,去為公司思考新方案,激發腦中的新構想,不但能令員工成長,更能促進工作成效。摩托羅拉已在中層管理人員的例行工作中,加入了準許偷懶的時間;而微軟公司,則鼓勵員工休假讓員工重返工作崗位時,能帶些新構思回來。
當然,市場其實就是戰場。戰爭是殘酷的,市場的競爭也同樣殘酷。為了贏得主動,在用人的問題上,有時也需要超越感情的界限,對不夠盡心盡力的員工,及時進行警戒或懲罰。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一個商人,他養了一頭驢。他趕著驢走鄉串村,做各種買賣。這個商人有時販賣布匹、珠子,有時販賣水果和新鮮蔬菜,實際上隻要能賺點錢的東西,他都賣。
有一天,他聽說海邊的鹽很便宜。他想:“我可以販鹽到山裏的村子去賣好價錢。”於是,他帶上驢去買鹽。
鹽果然很便宜,商人買了許多鹽,馱在驢背上,一路都很順利。他趕著驢來到山澗,經過一道狹窄的石橋,橋下有條很深的小溪流過。商人牽著驢,在滑溜的石橋上小心翼翼地走著,驢忽然滑倒,一下子跌進小溪。
驢掙紮著逆水而遊,溪水把它馱的鹽溶化並衝走了,隻有幾條空口袋還係在鞍上。驢身上沒有了重東西,很容易就上了岸,輕鬆愉快地繼續趕路。
過了不久,商人決定再去販一次鹽,他帶著驢到海邊去,讓驢馱上鹽往山裏走。一到那座狹窄的石橋,驢就想起它曾多麼輕易地甩掉重擔,不馱東西走路是多麼舒服。這一回它故意跌進溪裏去,直到鹽溶化得一幹二淨。
商人很懊惱,他損失了整整兩馱鹽,他懷疑驢在跟他搗鬼。於是就想了個辦法來考驗和懲罰驢。
這一天,商人來到海邊,買了一大馱海綿。驢高高興興地出發了。
驢想:這口袋真輕,一到了那座石橋就會更輕了。不久,又來到石橋,驢又滾到水裏去,倒在那兒掙紮,等待馱的東西像上兩次一樣溶化掉。
可是,海綿沒有溶化掉,卻很快吸滿了水。驢感到背上的口袋越來越重,心想:這是什麼東西?不對勁兒呀!後來,它覺得自己在溪裏直往下沉,就大叫道:“救命呀!主人,救命呀!”
商人看見驢子被淹得半死,才從水裏把它拉上岸。此後,這頭驢再也不敢耍小聰明偷懶了。
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麵對員工的“出勤不出力”,變法子偷懶的行為,雖然可以製定許多的管理製度來避免或製止這些不良行為,但是再完善的管理製度也不可能是無懈可擊的,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小漏洞,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員工鑽空子。一旦發現新情況,管理者一定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給故意偷懶者以懲罰。
管理現代企業,采取一些靈活的措施是很奏效的。
荷蘭有一個城市為解決垃圾問題而購置了垃圾桶,但由於人們不願意使用垃圾桶,亂扔垃圾現象十分嚴重。該市衛生機關對此極為關注,他們提出許多解決辦法,希望能使城市清潔。第一個方法是,把亂扔垃圾的人的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實施後,收效甚微。第二個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邏員的人數,然而實施成效亦不顯著。後來,有人在垃圾桶上打主意,設計了一個電動垃圾桶,桶上裝有一個感應器,每當垃圾丟進桶內,感應器就有反應而啟動錄音機,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其內容還每兩個星期換一次。這個設計大受歡迎,結果所有的人不論距離遠近,都把垃圾放進垃圾桶裏,城市因而變得清潔起來。
在垃圾桶上安裝感應式錄音機,丟垃圾進去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效果遠比那些懲罰手段好得多,既省錢又不會讓人們感到厭惡。同樣,要解決員工在工作期間偷懶的問題,用監管和處罰手段實際上也是很難奏效的,因為員工的工作要有成效主要還是要靠其用心努力,留得住身、留不住心是徒勞無功的。
不能忽視缺勤問題
在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管理者總是會注意薪酬管理、績效管理和培訓管理等相對重要的管理,而忽視一些基礎性的管理,比如企業的缺勤管理。因為缺勤,在短期內,經理們是不會察覺到具體到每一小時,你很難量化出它所造成的損失,甚至在當時幾乎不產生的損失。試想員工遲到半個小時的損失,就像水滴到石頭上,根本無損石頭。但從長期來講,一直忽視這點將會產生水滴石穿的嚴重後果。比如因員工心中的積怨而產生的效率損失,企業文化受到破壞以及對企業不利的一些習慣的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