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點點穴,讓不適感悄悄離去(1 / 2)

�\u001b�Pa)腹瀉症狀,一般又稱泄瀉,是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者泄下如水樣。古典醫籍中,一般稱之為“濡瀉”“飧瀉”“洞瀉”“下利”“溏瀉”等說法。在現代醫學中,一般認為腹瀉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兩個方麵。急性腹瀉,往往見於某些中毒和某些感染,比如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細菌性腸炎、痢疾等;而慢性腹瀉,則是多見於各種原因的腸炎、胃腸炎、吸收不良、全身性疾病等。

腹瀉,大家都喜歡俗稱拉肚子,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每日大便3次以上,或者排便的次數明顯地超過平時的頻率,糞質出現稀薄,水分明顯增加,每日排便量更是超過200克,或者含有很多未消化的食物、膿血、黏液,即可以稱其現象為腹瀉。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如下一條求醫的相關提問:

寒流剛剛過,大地初回暖,我們社區中心也開始忙碌起來。我最近接診過的患者中,不乏各種鬧肚子疼、叫嚷著腸胃不舒服的人,基本都算是腹瀉類,我一律為患者開了以雙歧三聯活菌為主要成分的口服製劑,整體下來反映也還不錯。但是,其中有一個患者就一個勁兒地問我,為什麼他總是拉肚子,因為他平時吃東西非常精細,也非常講究衛生,但還是莫名其妙地拉個不停。說實在的,對於這位患者,我除了常規性開藥,對於患者的問題我回答得就很是含糊,因為我很久不在行了。在此,我特別希望將有關腹瀉的知識重新溫習一下,謝謝。

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如此的“抱怨”:現在生活中吃的東西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幹淨,但是,為什麼還是會莫名其妙地拉肚子?而且,經常是肚子脹痛拉不幹淨,整個人都無精打采的。在此,我們有必要向醫生提醒,希望那位患者明白,自己該好好檢查並保養一下腸胃了。

說到此,我們就必須好好說說“拉肚子”——腹瀉的問題。醫學上,我們根據病程的長短,一般把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腹瀉的病程,往往是不超過3周的,最常見的原因都是感染;而慢性腹瀉的病程在2個月以上,其病因比急性者就複雜得多,常見原因有感染性炎症,如結核、菌痢等;非感染性炎症,如炎症性腸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等;腫瘤源性、代謝、內分泌紊亂及功能性腸病,如腸易激綜合征等。對於拉肚子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好好重視,不要讓它成為我們健康的隱患。

腹瀉作為非常多發的一種人體疾病,很多人一旦拉肚子就喜歡要求醫生開些抗生素,這其實是小題大做了。其實,隻要我們能夠自己調理,也就是說自己稍微動動手,腹瀉的難題就能夠迎刃而解了。

如果腹瀉中,有非常明確的時間性,比如在淩晨3:00~5:00的時候,我們可以稱之為“五更瀉”。表現為腸鳴臍痛、瀉後痛減、大便稀薄、形寒肢冷、四肢不溫等現象。這主要還是因為人體脾胃功能不好導致的。除了需要服用各種藥物外,還可以通過我們自行推拿、點穴進行輔助治療。

相關推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列舉的幾種:

1.推胃經

我們可以從肋骨上方開始,沿著上方往下,然後順著推至小腹處。

2.揉推腹部

可以實施的位置,應該在腹部肚臍以上,進行順時針的揉推。

3.運八卦

此法以肚臍周圍,分別進行順時針、逆時針進行按摩,如同畫八卦圖一樣地進行揉推,持續2分鍾。

4.按揉腹部

以小腹部開始,持續到乳房處,以雙手同時按照順時針的方向,逐步循序地,慢慢向上按揉。

5.按摩天樞穴

我們在解大便的時候,可以以左手中指,對左側天樞穴進行點穴,當出現明顯酸麻脹感即按住,如此堅持2~5分鍾,可有便意;然後我們屏氣,逐步增加腹內壓,即可實現排便。每日以此揉按雙側天樞穴1次,每次堅持10~1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