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方法經過我們的長期堅持之後,將對我們腹瀉、便秘等病症的治療,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傳統醫學的治療方法,進行腹瀉問題的相關治療。
1.艾灸法
秋季時期,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可以以艾條灸溫熱進行刺激,到達散寒、溫中、補虛效果,然後,再輔助一些具有補腎、益氣功效的穴位,就能夠收到非常不錯的效果。
具體取穴可以按下麵的介紹進行:
關元穴:
位於下腹部,即肚臍直下三寸位置。三寸的取法,當然不是以尺子量,而是根據自己的手量取。將食指到小指四指進行並攏,以自己中指中間一道橫紋為準,四指總共的寬度,正是“三寸”。取穴的時候,最好身體平臥,腹部達到自然放鬆為上,然後四指並攏橫放在臍下,小指的下緣正好就是關元穴。它是人體補益全身元氣非常好的要穴。
氣海穴:
位於下腹部,肚臍直下的1.5寸位置。取穴的時候,我們可先找到關元穴,再在肚臍和關元穴中間找,那正是我們的氣海穴。它作為人體補氣的要穴,具有非常好的強壯全身的作用。
天樞穴:
位於腹部的肚臍水平線上,旁開2寸。其左右各有一個穴。對調理腸胃非常有益。
足三裏:
人體小腿前外側。我們施灸時,最好取坐位,屈膝,在膝蓋下緣外側,有一個小凹陷,以手摸到這裏後,再配合四指並攏,向下量出三寸,便找到了我們自己的“足三裏”了。
太溪穴:
在我們的腳內側。施灸的時候最好取坐位,脫掉襪子,然後找到腳內側的踝骨,從內踝向後摸,在內踝同跟腱之間,能夠感覺到一個凹陷,這正是我們的“太溪穴”。它屬於腎經,所以有非常好的補腎益氣作用。
艾條在點燃後,我們可以在距穴位皮膚2~3cm的位置,進行適當的熏烤,以讓穴位局部得到溫熱紅暈,同時也不致燒傷皮膚為宜。每穴灸持續10~15分鍾,每天1~2次,經過7日為一個有效療程。
這裏必須指出的是,在我們自行施灸的時候,應該盡量使用相關艾灸工具進行輔助,比如艾灸罐、艾灸棒等,特別是防止艾條燃後的灰燼掉落在腹部,以免出現燙傷。注意,在腹部及腰部,還要注意保暖,勿在此期間食入生、冷、硬等類別的食物。
2.刮痧法
在腹瀉的時候,大便往往稀薄,有如漿水。尤其患有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道紊亂、直腸炎等病症的時候,都會出現一些腹瀉情況。在夏季,腹瀉更是會常常發生,這是因為在夏季中,總是不自覺地會食用一些生冷的食物。
以上的這些疾病,都可以通過刮痧的方法來進行止瀉。
相關穴位有:脾俞、腎俞、上巨虛、大腸俞、天樞、足三裏、中脘、關元等。
其操作步驟如下:
1.膀胱經,位於雙側脾俞到大腸腧處,在背部,此處可以用補法輕刮的方式進行刮痧,直到出現痧痕為止。
2.腹部上麵的任脈,也就是中脘、關元、天樞穴三個穴位,同樣可以以補法輕刮的方式進行刮痧,直到位置上出現痧痕為止。
3.足三裏、上巨虛,都是屬於胃經的,而雙側陰陵泉和公孫兩個穴位,則是屬於脾經,而兩者都處在下肢的部位,也需要我們輕刮,讓其感受到氣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