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剛的心裏難過極了,不僅僅是由於爸爸的阻攔使他在同學麵前失了約而難過,也為爸爸如此粗暴專製而難過。其實,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有一次他生病時,是爸爸背著他跑到醫院。可是,大剛就是受不了爸爸對他自己的事情的粗暴幹涉。所以好多時候,他心裏有事,寧願憋著,也不跟爸爸講,免得又招爸爸的責罵。
簡單粗暴也是不文明的表現。誰都不會喜歡專製的領導或同伴。子女對專製的父母同樣也是反感的,盡管表麵上可能表現得“百依百順”。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往往把好事弄成壞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事後不少父母也後悔莫及,但由於未下大決心克服這種毛病,後悔歸後悔,再遇事又舊病複發,弄得孩子見父母如同老鼠見貓,何談溝通交流,更何談父母子女之愛?
自然,父母不允許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有理由的,可是沒有多少道理或者幹脆不講道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對孩子,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用粗暴、將帥式的語言、態度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因此,我們建議家長用平等的姿態教育孩子,不要對孩子專製粗暴,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要知道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人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家長應該抱著平等的態度,丟掉成年人的認識框架,以孩子的眼光來理解他們的世界,並給予引導,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和諧得多。
兩代人之間有太多的不同看法,父母不能因為自己覺得不合理,就粗暴地壓製孩子。教子應該是努力啟迪和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自然地發展,粗暴地強迫孩子如何如何,效果一定不會好。在前麵的故事中,媽媽認識到粗暴的命令是毫無意義的,自己應該理解女兒的做法,從女兒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圓滿解決矛盾。
孔子曾說:“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也就是說,被鞭子打過的孩子,不會聽從父母的教導。簡單粗暴的專製管教形式,是無法讓孩子真正心服的。父母們遇到具體事情時,應當多和孩子協商、討論。而在討論具體的問題時,父母不妨多一些幽默感,不要壓抑、限製孩子的願望。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願望盡可能地去滿足;對孩子的一些無傷大雅的“出軌”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孩子的合理建議要認真采納,等等。總之,父母一定要平等、民主地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愛戴父母,才會生活得毫無壓抑感。
對孩子“出格”的想法與行為,要盡可能地寬容諒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不要粗暴地管製孩子。如果你能讓孩子把你當成親密的朋友,那麼你就算得上是稱職、開明的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