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量的事實證明,電腦正在逐漸成為人記憶的替代工具。如果孩子長時間地用電腦來替代人腦的記憶,那麼,複雜的人腦就可能降為智能機器。
3.孩子如果過早長時間與電腦相處,常常會在情感上對電腦所提供的信息產生一種眷戀和過分的依賴。孩子們並不明白電腦是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的。研究證明,過分地依賴電腦與過分依賴父母一樣,都是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的。
4.眾所周知,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和處世準則是通過人與人的相處和交流而形成的,但是電腦不可能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合乎道德規範的,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合乎道德規範的,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因此,不善於與人交流,而隻會與電腦相處的孩子,不僅僅在人際關係上會產生缺陷,而且也不利於良好道德觀念的形成。很多資料表明,國際互聯網上很多有關色情的內容對孩子的毒害尤為嚴重,這更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
心理學專家還指出,電腦使孩子成為脫離現實世界的現代“隱者”,對他們的人生幸福有極大的危害。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兒童被電腦吸引,沉湎於遊戲的打鬥畫麵中,認為這才夠刺激、好玩兒、有意思,因而不願和小夥伴們玩耍,不願和父母在一起交談,不願與外界接觸,討厭上學。他們迷戀屏幕畫麵,在網上想入非非,思緒像脫韁的野馬,獨來獨往,百無禁忌,縱橫馳騁,儼然是個不可一世的“英雄”。一旦離開電腦,回到現實生活中來,還要去上學,坐在課堂上聽講,做作業,參加集體活動……他們仿佛從天上掉到地下,一種“龍困淺灘,虎落平陽”的失落感頓時襲來。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當中表現往往很怪異的。他們對老師和父母的教誨感到厭煩,和同學們談不攏,說話沒人聽,於是無形中生出自卑感和怨恨感,內心產生焦慮、煩躁、壓抑,從而對周圍的人也生出不滿,甚至敵對情緒,覺得沒啥意思,還不如玩電腦開心有趣。於是,他們又回到電腦中去,上網漫遊,做異想天開的“白日夢”。這樣一來二去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電腦把孩子“訓練”成與世隔絕的孤獨者,行為乖戾;遇事驚恐不安或退縮自卑,怕見生人,也不理解他人,缺乏自我表達能力;不願與人相處,無法感受人類美好的情與愛。
這就嚴重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發育,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成為脫離現實世界的“隱者”。
當然,讀者千萬莫誤認為不能讓孩子學電腦,阻止孩子上網。問題的關鍵是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首先要注意培養和塑造孩子的自我健康人格,讓孩子認識到電腦再先進也是為人類服務的,隻能做電腦的主宰,而不能成為電腦的俘虜,被電腦所禁閉。和電腦再親密,也不能代替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情、人際交往和交流。
要教會孩子將電腦與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平時多讓孩子和小朋友玩耍,接觸生人,讓他單獨去購買東西,或去完成某一項任務,從接觸社會中引導和幫助他們學會社交,從人際交往中學習各種技巧,培養和訓練孩子與他人合作的親社會心理。通過與自然和社會的接觸,可使孩子去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完善自我,養成敢於麵對現實、承受挫折失敗、謙虛謹慎、勇於進取的性格。父母要時常和孩子交流思想,互相學習鼓勵,使孩子從學用電腦中獲得有益的科學文化知識,避免成為孤獨的“電腦人”。一旦發現孩子變為孤獨的“電腦人”,應盡快去看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芬蘭心理學家告誡父母們:不要錯誤地認為,孩子長時間獨自在電腦世界遨遊是有益無害的。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並且經常與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