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三 人生當有人生誌,誓從雉卵變蛟龍(2 / 3)

目光有多遠,就能走多遠。若想這一生有所建樹,就需要高瞻遠矚的視野和不計小嫌的胸懷,需要有“開眼觀天下”的人生大格局。無論做什麼事,都將目光放遠一點,無論當下處境如何,切不要急功近利。將目光放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做好鋪墊。當你把目光放得遠一點、再遠一點,進入你眼中的將是一個廣闊而神奇的世界。

人生當有人生之誌,誌存高遠不入俗流

“如果你自詡為奴隸,那你永遠不會成為主人!”誠然,每個人對於成功的追求都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你怎樣解讀成功、怎樣定義成功,你都必須為自己選擇一個明確的目標,因為沒有目標、沒有想法的人生,必然會一塌糊塗,必然會極度乏味、極度平庸。曾國藩生就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氣魄,斷不肯庸碌一生,尚在蟄居之時,他便已發出“一朝孤鳳鳴雲中,震斷九州無凡鄉”的虎嘯龍吟。

所謂性格決定人生,心態成就命運。一個人想要成就大事,首先就要有成為大人物的心態。立誌是一個人對人生執著的追求,也是一種渴望,更是一種爭取人生有所作為的性格反映。“取法乎上,折乎其中;取法乎中,折乎其下”——缺乏立誌性格的人,做的一定是小事,甚至連小事都做不好。真的是這樣,人都有軟弱的一麵,如果不能將軟弱的性格壓製住,那麼做事時往往瞻前顧後,還沒有行動,就懼怕失敗,隻會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於是一直畏首畏尾,而人生始終沒有突破。

成功者則不同,他們似乎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自信,斷不肯甘於人下。這是一種強者的風範。在強者看來,這世間沒有什麼能夠泯滅自己的鬥誌、沒有什麼能夠阻擋自己走向成功,因為自己天生就是個“強者”。

就像貝爾博士所說的那樣——“時刻想著成功、看看成功,心中便有一股力量催人奮進,當水到渠成之時,你就可以支配環境了。”可見,要想成為一個成功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時刻保持著成功者的心態,將自己設定為理想中的模樣,隻要它是切合實際的,便以最大的自信和熱情去行動,直到成功為止。

曾國藩一生恢宏,氣勢衝天。但這是他人生的結果,而不是過程。過程是什麼?就是為他的人生目標而付出的具體行動,即立下大誌,贏定人生格局。曾國藩的這種性格從何而來呢?

曾國藩從自己一生的成敗中悟出這樣一個關於性格的道理:凡人材高下,視其誌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益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早年的曾國藩,在他還沒有獲取成功的時候,就經常借詩文以抒發自己的誌趣,自比於李斯、陳平、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靂從天降”,將他這個生長在僻靜山鄉的巨才偉人振拔出來,用為國家棟梁。他十分自信地在詩中表示:“一朝孤鳳鳴雲中,震斷九州無凡鄉。虹梁百圍飾玉帶,螭柱萬石樅金鍾。”

他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如同雲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樣,有朝一日成為國家大廈的棟梁。

正是這種高遠的性格,才使曾國藩一步一步地走出深山,變成一個“震斷九州無凡鄉”的“孤鳳”。

他還說:人苟能自立誌,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於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禦我哉?若自己不立誌,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於我哉?

正是本著這種苟能立誌則聖賢豪傑皆可為之的認識,曾國藩認為,凡做事,都要有誌向。必須有三種立誌性格:人生當有人生之誌,為學當有為學之誌,修身當有修身之誌。關於人生之誌,曾國藩有從“雉卵變蛟龍”到“國之藩籬”的自信,又有“未信君山鏟不平”的豪邁,因而使曾國藩得以成為了所謂的“中興名臣”。

關於為學之誌,曾國藩說:士人讀書,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下流。因此曾國藩的學問功底造就了他能夠“不甘下流”的成功人生。

關於修身之誌,曾國藩一生著力效法曆史上的榜樣人物。鹹豐九年,正是曾國藩和太平軍生死決鬥之時,他卻從容摹擬,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家、哲學家、著作家、文學家進行重新評價,共得32人(實際上是33人),做成《聖哲畫像記》一文,並命兒子曾紀澤,圖其形象,懸諸壁間,作為終身效法的榜樣人物,使自己的人格更臻於完善。

對此,曾國藩自己深有體會,他說:欲求變化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誌。即以餘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誌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做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曾國藩認為,人生有了一個高遠的目標,一個人的行動,諸如或進或退、或去或從、或取或舍,都不會是盲目之舉、徒勞之舉。

這正符合中國古代寓言所講的人生道理,有則寓言說一隻貓頭鷹因當地人厭惡它的叫聲而欲遷往別處。其時有人問它,說:“子能更鳴乎?”意思是說你能改變自己的叫聲嗎?否則,你搬到新的地方不也同樣會遭到人們的厭惡嗎?!立誌也是如此,正如曾國藩所說:“若無破釜沉舟之誌,何必遠行百裏外哉?!”

一個人隻有自己樹立了遠大目標並為之篤行踐履,才有可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出類拔萃、不流於俗的人,或成為一個有所成就的人。

其實,很多人原本也是誌存高遠,原本也有“當元帥”的夢想,隻是麵對生活給予的壓力、麵對挫折所帶來的打擊,他們最終選擇了退避。於是,原本無限的潛能徹底被壓製住;然後,人生變得麻木不仁;最後,對於苦、對於樂,他們似乎都沒有了感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橡皮人”。

或許,很多人已經習慣了這種“波瀾不驚”的生活,但從人生價值的角度看,它是毫無意義的。正如拿破侖·波拿巴所說的那樣“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麼,不想有所成就的人生也必然是個不無遺憾的人生。人生究竟是何等模樣,這,取決於你的定位。

從個人的角度看,人能否有立誌的性格,與他對自己的期許和定位高下有著密切關係。一個自視甚高但又狂妄自大的人,不會比一個誌存高遠且踏實肯幹的人有更大的成功幾率。若一個人妄自菲薄,目光短淺,做一庸人而自樂,無疑會成為一個失敗的凡夫俗子。

誌存高遠,則意味著你有贏定局麵的機會,有大功告成的可能。這是大多數人的一種理想目標,在這個目標的激勵下,人生就有盼頭,就有希望。曾國藩的一生之所以能贏定勝局,就是因為他知道,“出類拔萃,不流於俗”才是人生的目標所在,也就是說他能站在高處看人生,通過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手段,達到贏定勝局的目的。回過頭來看,一個人的立誌性格往往是成功的開端。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有意識地營造一種“自我成就感”,以此來壓製人生中那些消極情緒,譬如自卑、自閉、自我放棄等等,從而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良性循環。倘若你做了一件自認不錯的事情,那麼不妨鼓勵自己“今天做得真不錯,再接再厲,我能做得更好!”如此一來,自信感、成就感便會油然而生,令你更有勇氣、更有毅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誠然,你現在還未成功,但這種自我造就的心理會將你推得離目標越來越近。

誌不強者則智不達,活就要活出個樣子

“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不甘寂寞的人生需要恢宏的氣勢,強者身上自有“我能”、“我行”、“舍我其誰”的誌氣、勇氣與霸氣,於是舍去了“我窮”、“我難”、“我無關緊要”的弱勢心理,便有了日後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曾國藩骨子裏是不甘寂寞的,於他而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也就是說要麼流芳千古、要麼遺臭萬年,反正不能一文不名地活著。

皮魯克斯在《希望你的性格中多一些遠見》一書中說:“成功的性格必須首先克服短見和盲目兩大弱點,因為它們均因缺乏自信而形成。”做任何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總要遭遇挫折。這就要求你在最困難的時候,克服注重眼前利益的短見,要有長遠的眼光,自己給自己定好位。這是保證得到成功性格的必備事項。

一個人如果對於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即使其中摻有謙虛的成分,也無法使自己獲得真正的成功性格,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健全的自信往往是導致成功的關鍵。夢想是人類的特權和天性,成功者會展開夢想的翅膀,立定目標飛向誘人的未來,追求人生的成功性格。人們對夢想總是持一種鄙夷的、不屑的看法,但實際上每個人,從童年直到老年,誰也無法擺脫夢想的糾纏。應該講,這是一種良好的性格。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如同小鷹一般,曾擁有過翱翔天際,悠遊自在的壯闊夢想。有趣的是,這些偉大的夢想,往往也就在周圍親友的一句句“別傻了”、“不可能”聲中,逐漸萎縮,甚至破滅。其中,夢想破滅還與你性格中的弱點有直接聯係,即你因別人而放棄遠見,可能開始充滿短見,貪圖小利了。

怎樣才能獲得一種沒有短見卻又自信的成功性格呢?想象一下你的問題的答案,想象你正爬越心中的山脈,想象你正衝過終點。表麵上,這些設想好像很不實在,但卻往往能增強你的耐力,使你百折不撓,繼續向理想邁進。

一個成功者的性格應該如此:莫讓我們的夢想因別人的幾句冷言冷語而熄滅。安於現狀,隻會使你喪失獲得更卓越成就的能量。隻要你的眼光看得夠遠,就一定能真正飛起來。

所以,你的性格中應該融入自己的主見,自信能在將來有所作為,才能放棄眼前小利。否則,你成不了大事,這都是因為你的性格弱點製約了你!

一個人的成功表麵看來少不了眾人相助、英雄援手,以及勢、位等場麵。這固然是“硬件”,但更重要的是成功者本身的“軟件”也要過硬。曾國藩用“真龍必有雲,真虎必有風”形象地說明了人的品格及真本事對成功的影響。在古代,“平天下”是一個人成就最大的標誌。

自信與豪邁是成功的砝碼。在曾國藩的一生中,很多時候表現了他的自信與豪邁。

曾國藩21歲在湘鄉漣濱書院讀書時改號“滌生”,意即滌除舊習,煥然一新。他自青少年時代就“銳意功名,意氣自豪”。立誌“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為光宗耀祖、報效朝廷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這種誌向不能不在其詩作中有所體現,譬如他在詩中寫道:“浩浩翻江海,爭奔且未闌。古來名利客,誰不到長安。”他躊躇滿誌,信心十足:“莫言書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他23歲考取秀才,24歲考取湖南鄉試舉人,然後遠離家鄉赴京師會試。但兩次會試都落第了,他並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