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功名仕途上的進取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自尊、自信、自強的意誌上的。他還堅信“是真龍必有雲,是真虎必有風”。
他在一首奮發圖強詩中寫道:濫觴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龍萬丈淵。
從古精誠能破石,薰天事業不貪錢。
腐儒封拜稱詩伯,上策屯耕在硯田。
巨海茫茫終得岸,誰言精衛恨難填?這首詩也充分地體現了他的自信與豪邁,看到此,我們對曾國藩後來的大作為似乎就不感到偶然了。
當然,誌向自信與豪邁不能流於真正的狂放,還需要以那種篤實、百折不撓的精神與幹勁去實踐它。所以,曾國藩說:“虛心實做,庶幾乎道矣!”
一個人能不能管好自己有這樣兩點:一是有無堅強意誌,二是有無撒手不管的行動。一個不能管好自己的人,無論如何也成不了大事,更談不上獲取成功。
毋庸置疑,每個人心中都有過“豪氣”,都曾想過有朝一日出人頭地、威風八麵,但為什麼隻有少數人能夠成就夢想呢?從根本上講,是因為這部分人的“豪氣”要較一般人更為強烈,而且他們知道怎樣去驅使自己的“豪氣”。
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沒有夢想,而是沒有足夠的自信與豪氣。所謂信心,是指由於自身產生了某種信仰,而感覺自己正被世界所相信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唯有充滿信心,其行動的可能性才會更高。
相反,倘若一個人總是妄自菲薄,那他就會逐漸成為自己所自賤的樣子;倘若一個人對自己沒有信心,那他就注定會與庸人為伍;一個人如果質疑自己的能力,那麼他永遠也不會成功。
對自己缺乏基本的、適度的信心,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具備剛毅、無畏的品質,就不可能充滿激情、充滿鬥誌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這樣的人,注定一生碌碌無為,他的生活甚至會舉步維艱,又談何成就一番事業呢?
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告訴後輩“誌不強者智不達”。一個人能在人生中取得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心中的豪氣與自信。“金鱗”誌在九天,所以才能夠“一遇風雨便成龍”,我們若想“大鵬展翅乘風起”,心中就一定要有“扶搖直上九萬裏”的自信與豪氣,讓心中激蕩著恒久的鬥誌與激情,並不斷地向著天際飛升。
自信與豪情於人而言,一如飛機的引擎,隻不過大多數人的引擎尚處於熄火狀態,一旦引擎發動,且駕駛無誤,你就會很快地一飛衝天。
“天下之物,見行可以測微,智者決之,拙者疑之”。做人,絕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調轉一個角度去尋找你的人生焦點,用自己特有的處事之道去展示自我。心中長存這樣的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一定行!”那麼,你就一定行!
人需自強自立精神,咬定青山便不放鬆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性格影響和決定命運。每個人的性格對成就自己一生的事業都是相當重要的,性格堅強者,會無所畏懼地去做艱難之事;膽怯者隻能一步一步避開困難,讓自己畏縮在“鳥語花香”之中。這些性格的差異,直接導致成功或失敗。對於曾國藩來說,他的性格屬於前者,遇到困難,不低頭,不趴下,能夠挺身而起,故成為叱吒風雲的“大人物”。
運氣不可靠,沒有一個人是完全依靠運氣成功的,而執著,卻能使成功成為必然。所謂執著,並不是頑固不化、固守成規,而是要求人在確立合理的目標以後,無論出現多少變故、無論麵對多少艱難險阻,都不為所動,朝著自己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成功的路上,需要這種忍耐與堅持。
能否堅持、能否忍耐,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就是黎明前的那段時間,最需要的就是忍耐與堅持。因為堅持就意味著曙光。生活中的失敗者,往往就是因為未能堅持到最後一刻,才不幸與成功擦肩而過。
卓越的人勇於堅持,而懦弱的人習慣放棄。對於預期目標,倘若你堅持,就有希望;倘若半途而廢,最終自然無果。許多事情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能力上的欠缺,恰恰是因為少了忍耐與堅持的精神,因而影響了命運,留下了遺憾。
可見,人生需要一個“挺”字。所謂“挺”,就是遇到逆境,遇到困難,不低頭,不趴下,而是挺直腰杆,一定要贏得局麵。這種求強的性格在曾國藩身上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曾國藩在談到“人須有自立自強和‘挺’字精神”的性格時,說:勢利之天下、強淩弱之天下,此豈今日始哉?蓋從古已然矣。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餘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挺然特立不畏強禦之意。晚年的曾國藩和他的得意弟子李鴻章有一段對話,再次談到了世事勝負要靠堅挺性格的秘訣。
“恩師,你看門生最大的不足在哪裏?”
李鴻章突然心智大開,冷不防向曾國藩提出這個問題。憑他多年與老師相處的經驗,知道用這種突然發問的方式,往往可以得到老師心中最直率的真言。此招果然奏效,曾國藩隨口答道:“你的不足在欠容忍。我一生無他長處,就在這點上比你強。還是在京師時,邵蕙西便看出來了,他說我死後當諡文韌公。雖是一句笑話,卻真說到了點子上。我那年給你講的挺經的第一條,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李鴻章連聲答。那年曾國藩說的兩個鄉下人在田塍上互不相讓的故事,給他極深的印象。他曾經認真地思考過很長一段時間,也體味出了這個小故事中所包含著的許多內容,但他把握不準老師本人的意思。“恩師,門生和其他幕僚爭執時都猜不透那個故事中的含義,您啟發我們一下吧!”
望著李鴻章這副虔誠的樣子,曾國藩笑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很深的含義,一樁鄉下時常可以看到的小事罷了。都是兩個強人,在那裏挺著,看哪個挺得久,不能堅持下去的人自然就輸了。但表麵上輸了,他的目標並沒有放棄,而是達到了。就此而言,挺是形式,是骨髓,屈是方法,是技巧。二者雖有不同妙用,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我個人而言,我年輕時就喜歡與逆境對著幹,現在老了,不這麼做了,也就無任何業績了。所以提醒你注意,世間事誰勝誰負,有時就看能挺不能挺。”
曾國藩的一生確實深得“挺”字訣,多少次打脫牙和血吞,都是這種求強性格的反映。人生的意義正在於由弱而強,你缺乏求強的性格,又怎麼能夠實現這種意義呢?說到底,你不強大,沒有人能幫你強大。
其實成功並不難,隻要肯忍耐、肯堅持。看準目標,付諸十分的努力、百倍的堅持,許多理想可以這樣實現。像曾國藩那般有大誌向的人,在人生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能咬緊牙關挺一挺,因為他們心中有著堅定的目標、堅定的信念。
人這一生難免風雨飄搖,於是在困難與挫折的輪番打擊下,有的人開始退卻了,忘記了曾經的理想,放棄了曾經的堅持,不是退回原點便是裹足不前,這樣的人注定與成功無緣!
要知道,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不會波瀾不驚、順風順水,即便你不願意,但磨難總是不請自來,找你的麻煩。誰想要成功,就必須做好經曆磨難的心理準備,要有勇氣迎難而上,在忍耐與堅持中等待成功。你每多付出一份忍耐、多付出一份堅持、多付出一份汗水,就增加一份成功的幾率。
成功不應該單單是頭腦中的一種想法,它需要以人的行動去接近,在接近成功的過程中,隻有那些“打脫牙齒和血吞”、“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才能最終摘取勝利的果實。反之,成功便真的隻是一種想法而已。
正如馬雲所說的那樣:“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每一分鍾我們都有可能遇到困難。也許今天很殘酷,而明天更殘酷,但後天則會很美好,而許多人卻在明天晚上選擇了放棄,所以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容易放棄的人是得不到最後的陽光的。”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成功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關鍵在於你能否持之以恒。當困難阻礙你前進的腳步之時、當打擊挫傷你進取的雄心之時、當壓力令你不堪重負之時,莫要退避、莫要放棄、莫要駐足不前,而要咬定青山不放鬆,隻有這樣你才會理所當然地獲得認同與成功。
正所謂“天道酬勤”,上帝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以怎樣的態度去接受他的贈與。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士,每每提到早年經曆的苦難之時,總是抱以一種感謝的態度,他們感謝曾經的苦難,更感謝曾經的堅持,因為正是苦難與堅持成就了他們。
運氣這東西人人都會有,但上帝不會告訴你它何時來到,有些人時運來得早一點,相對煎熬就少一點;有些人時運到來得晚一點,經曆的苦難也就多一些。但有一點是相同的——要想轉運,就必須不斷努力,再苦再累也不放棄,再痛再難也要咬緊牙挺過來,否則運氣不會眷顧於你。
胸懷大誌的人堅定、執著而又樂觀,他們從不認為成功可以一蹴而就、手到擒來。他們深知,成功無非是挫折與失敗下一次次忍耐與堅持的結果。他們執著於自己的信念,並在實現成功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營養、豐富自己。他們淡定而自信,並在堅持中學會忍耐,在忍耐中學會等待,在等待中迎來成功。
人生本來苦惱已多,再多一點又如何?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壯年、從壯年到中年、從中年到老年,人這一輩子會有無數的苦難與考驗。無論處於哪一階段,都要守住信念、守住堅持。在堅持中不斷努力,在堅持中領悟人生。唯有如此,在人生的終點即將來臨之時,驀然回首,你才不會為虛度年華而感到遺憾,才會感覺自己的生命充滿了價值與意義。到那時,你自會感謝忍耐與堅持令你實現了人生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