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剛與柔一樣都少不得。剛是人的自信、是人的氣概、是人的一種威儀;柔是人的魅力、是人的風度,是處世的一種手段。人有剛,則泰山壓頂色不變,做起事來剛毅堅韌、氣勢恢宏;人有柔,則可做龍蛇之屈伸,達曲徑通幽之妙。剛柔二者需相輔相成,皆不可過。剛太過,易生暴虐;柔太過,便顯卑賤。
為人一世傲骨莫失,剛健身心挺立人生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剛”字是獲取成功的一種保證。曾國藩的特長就是:剛健身心,挺立人生。他的剛性,與他獲取成功性格的願望密切相關。
人一旦有了傲氣,往往就會自命不凡、眼高於天,似乎天下唯他獨大,這已然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然而,傲氣雖不可有,但傲骨絕不能無。所謂傲骨,就是一種誌氣,是一種自信,是一種堅韌不拔、不卑不亢的性格。人生之旅漫長悠遠,途中難免會遭遇挫折與坎坷,難免要承受諷刺與白眼。對此,有些人自怨自艾,喟歎命運不公,就此沉淪、一蹶不振;有些人等閑視之,尋找原因迎難而上,最終躍馬而歸。究其根由,主要是因為前者喪失了自信,傲骨渙散,甘為命運所擺布;而後者自信滿滿,傲骨依然,將命運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中國人向來推崇韜光養晦,就是要把傲氣摒除於外,但前提是必須要有傲骨,要有一種剛性,這是做人的原則。
曾國藩對人的評價表現了他獨特的處世風格。他崇尚剛直,認為漢代的樊噲就是充滿了剛直之氣的大丈夫。他指出:漢初功臣,唯樊噲氣質較粗,不能與諸賢並論。因而,淮陰侯韓信羞與為伍。然吾觀其人,有不可及者二。劉邦初入鹹陽,見秦朝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輒諫曰:此乃奢麗之物,是秦之所以亡天下的所在。願大王急還灞上,勿留宮中,這是第一件事。高祖病臥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樊噲獨排闥直入諫之。以昔何其勇,今何其憊。且引趙高之事以為鑒,二也。此二事者,乃不愧大人格君心者之所為。蓋人秉陽剛之氣最厚者,其達到事理必有不可掩之偉論。其見於儀度必有不中犯之英風。噲之鴻門,披帷拔劍割彘,與夫灞上還軍之請,病中排闥之諫,皆陽剛之氣之所為也。未有無陽剛之氣而能大有立於世者。有誌之君子養之無害可耳。
曾國藩常常寫信給他的弟弟、子女們,說曾家後代稟承了母親江氏的剛猛氣質,所以才有所成就。他進而認為,剛直二字,“功業文章,皆須此二字貫注其中,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其母江氏剛嫁到曾家時,曾家經濟尚不寬裕,但江氏謹守曾家家訓,操持家務更加克勤克儉,家庭也漸漸興旺起來了。特別是江氏賢惠,侍奉阿公、阿婆十分殷勤。即使是阿公晚年臥床三年,屎尿都拉在身上,她與丈夫日夜輪流守護在床邊,也毫無怨言。所以曾國藩讚言:曾太夫人“來到曾門,事舅姑四十餘年,造次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江氏自嫁入曾門後,共生有五男四女,“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據”。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而江氏總是用“好作自強之言”相勸,或以“諧語以解劬苦”。她常對丈夫說:“吾家子女雖多,但某業讀,某業耕,某業工賈。吾勞於內,諸子勞於外,豈憂貧哉?”曾國藩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由寫字而想到用功不能有恒心的原因,都是因為日甚一日的軟弱的意誌力消磨損害了它。今天因為聽到吳竹如的話,才清楚這事絕對不是意誌疲憊軟弱的人所能勝任的,一定要剛強、勇猛,拿出浴血奮戰的功夫來,千萬不能軟弱下來,這兩點是不能改變的道理。要牢記著《朱子語類》裏的“雞伏卵”和“猛火煮”這兩條,時時刻刻也不能忘記。可見,成大事者,必須剛健身心!
缺乏剛性的人習慣妄自菲薄,總是感覺己不如人,這種情緒一直糾結於心,結果喪失了原有的人生樂趣,煩惱、憂愁、失落、焦慮紛遝而至;缺乏剛性的人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對生活,都提不起興趣,他們萬念俱灰,失去了鬥誌,失去了進取的勇氣;缺乏剛性的人一旦遭遇挫折,更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一味抱怨命運的不公;缺乏剛性的人格外敏感,心胸狹隘,往往別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會戳傷他們的神經,以為別人在輕視自己、在侮辱自己。遺憾的是,他們從未仔細想想——這樣的人,憑什麼要求別人高看你?
缺乏剛性的人不會承認自己軟弱,但當困難、挫折、諷刺、白眼接踵而至之時,他們也真的無法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無法固守著自己的信念。其實很多人都是如此。
不過我們要記住!一個人可以犯錯誤,但絕不能喪失自信、喪失自尊,丟失了該有的剛性。因為唯有剛毅之人才能捍衛自己的尊嚴;唯有剛毅之人人生陣地才不會陷落;唯有剛毅之人才能披荊斬棘、衝破重重障礙,最終摘得勝利的甘果。
誠然,每個人都有失意之時。那麼,當我們感到痛苦、感到困惑、感到失望時,我們何不喚起潛在的力量,不低頭、不拋棄、不放棄、不卑不亢地挑戰痛苦根源,將痛苦轉化為一種動力,讓失意變成快意,用行動去贏得別人的尊重呢?
如果你一味抱怨命運,認為自己是最不幸的那一個,那麼你永遠是個軟弱的人。給人生添加一點剛性,不要總是盯著困難看,不要總是妄自菲薄,因為越是如此,你的性格就會越加軟弱。你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信心證明給別人看:我是一個優秀的人!
困難麵前別做懦夫,挺起脊梁逆境可破
“困難似彈簧,你弱它就強!”懦弱的人害怕有壓力,也害怕競爭。在對手或困難麵前,他們往往不會堅持,而選擇回避或屈服。懦弱者對於自尊並不忽視,但他們常常更願意用屈辱來換回安寧。曾國藩在自己及家人陷入僵局之時,正是憑借著一套“硬字訣”闖了過來。
逆境,於強者而言,無非是人生的曆練;於弱者而言,則是致命的打擊。倘若說順境能夠泯滅人才,造就幸運兒,那麼逆境則能顯現人才,造就大人物。
世事無常,人生隨時都會遇到困厄和挫折。遇到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變故時,該怎麼看待呢?不要將自己禁錮在眼前的困苦中,眼光放遠一點,當看得見成功的未來遠景時,便能走出困境,達到我們夢想的目標。
人生需要選擇,生命需要蛻變,每每苦難來襲,麵臨選擇和放棄,都要有足夠的勇氣,改變自己,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新生,才能鑄就另一個輝煌!
剛毅之人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他們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難與挫折。他們的眼光,隻定位在成功的一方;信心正確地引導著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奮勇直前。
1866年,家居一年多的曾國荃被朝廷起用,擔任湖北巡撫,幫辦剿撚軍務。曾國荃是鎮壓太平軍的悍將,奪得攻克天京的首功,受封為伯爵。但因清廷有意打壓曾氏兄弟,給他找了很多毛病,迫使曾國藩不得不勸弟弟急流勇退,辭官回鄉。一待就是一年多。此時撚軍大盛,曾國藩奉命統領四省軍務,負責剿辦,清廷這才命曾國荃出來為官。
曾國荃一上任就顯示出一副不取得成就絕不罷休的氣勢。他奏派江西福山鎮總兵熊登武,提督李定元、伍維壽、陳壽武、陳致祥及總兵彭光友、王佩瓊和副將李臣榮等共募6000多人,練成後赴鄂剿撚。同時,大力裁撤戰鬥力差的湖北冗軍,加強防務。為殲滅撚軍,他分兵數路,予以防堵;由鮑超率所部由棗陽趨淅川、內鄉;由郭鬆林率所部從桐柏趨唐縣;由劉維楨率部趨新野為聲援。開始時尚順利,連克信陽、孝感、應城、雲夢、皂河、楊澤等地。但由於撚軍勢大,且善於遊擊設伏,郭鬆林不久遇伏受傷,其弟為撚軍擊斃。彭毓燏部也在安陸被撚軍擊敗。曾國荃的剿撚行動終以失敗告終。
致使他無功的主要原因是湖廣總督官文的多方牽製。此人不學無術,卻官運亨通,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已任湖廣總督多年,是清廷安置在江南監視湘淮係漢人武裝的重要耳目。胡林翼為了避免他掣肘,在任湖北巡撫時,與他曲盡周旋之解事,為取其信任,竟曾率群僚為其小妾祝壽,因此雙方能和衷共濟。此時形勢已然不同,曾老九自恃功高,不夠圓通,與官文關係一直不洽。曾國荃全力攻撚,官文卻玩忽職守,不盡力配合,致使久戰無功,損失慘重。曾國荃一氣之下,把一口怨氣全發在官文身上。
這年九月,他上奏朝廷,據實彈劾官文種種劣跡,說他“貪庸驕蹇,欺罔徇私,寵任家丁,貽誤軍政”,並總結出七條罪狀,要求朝廷重處。並說如果有虛誕不實之處,“自甘重坐”。由於他的指責條條確實,清廷不得不將官文革職,但不久又委任為直隸總督。曾國荃不但沒有因官文去職得到好處,反而成了清廷眼中釘。一些人乘機起來指摘曾國荃的種種缺點,一時輿論沸騰。不久,曾國荃的衙門失火,軍事上也一敗塗地,幾員大將戰死,其中還包括他的表弟。見風使舵之輩群起攻擊,使曾國荃百口莫辯,一籌莫展。
此時曾國藩自己也身陷僵局,剿撚未見成效,卻接連數次大敗,人怨沸騰,進退兩難。為了勉勵兄弟,也是給自己打氣,曾國藩第一次將“強”字改為“硬”字,總結出一套“硬字訣”,作為應對危局的法寶。
這個“硬”字既包含著堅持不懈的拚勁,也包含著忍辱負重的意味。就像冬天裏的草木,雖不能任意抽發,卻咬緊牙關,抵抗嚴寒,等待春天到來。這是對“強”字的發揮和升華,是更高的境界。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他給曾國荃寫信,用自己嶽州、靖港之敗,胡林翼奓山之敗的經曆加以開導,勸其再振,信中說:
此時須將劾官相之案、聖眷之隆替、言路之彈劾一概不管。袁了凡所謂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
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餒也。
曾國荃四麵楚歌,進退維穀,大病一場。心灰意懶之餘,便想幹脆辭職不幹。曾國藩鹹豐七年(1857年)也這麼做過,深受其害,所以又寫信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