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十 條條大路通羅馬,就勢擇路順勢行(3 / 3)

曾國藩還通過觀察,得出亡國之君從其一些做法上就能夠看出來。他認為,唐昭宗的例子最能說明問題。

唐昭宗時,王室衰落,地方軍事統帥各自擁有重兵,對抗中央。昭宗想有所作為,想發兵討伐李茂貞,並責成宰相杜讓能主持軍務,杜讓能再三推辭,言他日臣徒受晁錯之誅,也不能弭七國之禍。不久,李茂貞進逼興平,朝廷禁軍敗潰,京城大震。茂貞上疏請誅讓能。讓能曰:臣固先言之矣。昭宗涕下不止,曰:與卿訣矣。是日貶讓能梧州刺史,不久賜自盡。曾國藩認為:“斯則無故受誅,其冤又甚於晁錯、齊泰、黃子澄。昭宗既強之於前,複誅之於後,此其所以為亡國之君也。”通過對曆史的反思,曾國藩開闊了自己的胸襟,對過去的事很後悔,他說:“國藩在軍時,有一時與人定議,厥後敗挫,有時將過錯歸咎於人,有時還露出不滿的樣子,都是因為見理未明的緣故耳。”

曾國藩還通過石敬瑭反唐之事,得出“事敗歸咎於謀主者,乃庸人”的結論。他說:後唐潞王慮石敬瑭之將反,李崧、呂琦勸帝與契丹和親,薛文遇阻止。帝欲移石敬瑭鎮鄆州,文遇全力讚成。厥後敬瑭反,引契丹大破唐兵,唐王見薛文遇曰:我見此物肉顫,幾欲抽佩刀刺之。曾國藩得出結論說:大抵事敗而歸咎於謀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曾國藩善於汲取曆史經驗,正是他從古今豪傑的成敗中汲取有益的營養,才免於“大功後大戮”這樣一個悲劇。但曾國藩對任何事又不拘泥,不教條,而是實事求是。他的這種認識,即使在今天也是有價值的。

生活中,很多人在遭遇某類挫折之後,就變得“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唯唯諾諾不敢向前。殊不知,時過境遷,原本危險的東西如今或許正是成功的捷徑,為何不去嚐試?為何不敢突破?一個人想要有所建樹,就必須打破舊經驗,就必須要變化,隻有變化了才會有希望。

這世間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在不斷翻新的新世紀,倘若一直以以往的成敗為判斷依據做人做事,等待你的必將是淘汰、是死亡!有這樣一個實驗:美國密執安大學著名學者卡爾·韋克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6隻蜜蜂及6隻蒼蠅裝進同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讓瓶底朝向窗戶。這時他發現——蜜蜂不停地在瓶底尋找出路,直到力竭而死;蒼蠅則會在兩分鍾之內,穿過瓶頸找回自由。事實上,正是由於蜜蜂對光亮的喜愛和它們的超群能力,才使得它們走向滅亡。

實驗告訴我們,那些過分迷信於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固守教條的人,最後往往難逃厄運。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期、不可想象、不可理解,生活中的“蜜蜂們”,隨時都有可能撞上走不出去的“玻璃牆”。

毋庸置疑,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狀況麵前,一味套用以往的成功經驗是極其愚蠢的。不要習慣性地認為以前的“正確”,就一直都“正確”,很多事情必須要在嚐試以後才能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如果你想好好生存,就必須擁有創新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機智。

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經說過:“不創新,就死亡!”這句話是驗證無數客觀事實而得出的結論。近年來,宣布破產的企業老總比比皆是,原因也是各種各樣,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懂創新。競爭於人而言,基本是平等的。社會環境宛如一條不斷流淌的河流,時時都在動、都在變化。眼前的成功隻是暫時的,任何成功的經驗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你要想時刻處於成功的位置,就必須不停地否定自己,時刻督促自己進行變化、進行創新,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如果我們想讓自己更成功,就要擺脫固定的思維模式,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觀念。

在不利中發現有利,化被動局麵為主動

“人類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變負麵為正麵的力量。”當出了差錯,或遭受某種挫折,造成了某些損失後,成功者會汲取教訓,設法補救,以扭轉不利局麵,變被動為主動。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就要懂得將被動化為主動,將受製變成控製。曾國藩在這方麵確實有一手。

日常生活中,時有突發事件令當事人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此時若能隨機應變,拿出對策,便可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能否化被動為主動,就要看當事人是否有所準備,能否事事想到前麵、做到前麵,盡量不給自己留下有可能陷入被動的隱患。

能否化被動為主動,就要看當事人能否保持冷靜,一旦突發事件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發生,是否可以以積極的態度、靈敏的思維審視問題,盡量爭取解情勢之危。

能否化被動為主動,就要看當事人能否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懂得從不同的角度去深挖問題,並從中尋找突破點。

欲成大事者,需要有這份化被動為主動的能力,如此才能在紛擾複雜的人生中處亂不驚,遇事便可心中有數,從而迎來生活的和順、事業的成功。

在剿撚不利的艱難時期,曾國荃不識時務,不知事情利害,參劾官文給曾氏兄弟帶來了極大的被動。

曾國荃為什麼會參劾勢力強大的滿洲貴族官文呢?起因由曾國荃出山任湖北巡撫開始。

官文坐鎮湖廣,是清政府安插在長江上遊的一顆釘子。湘、淮軍在長江流域的崛起,清朝滿洲權貴是不放心的,安排官文控扼長江,是清政府對付湘、淮的一個籌碼。胡林翼做湖北巡撫時,明白其中緣由,一直對官文采取籠絡政策,督撫同城,關係融洽,官文對胡林翼也是有求必應。胡林翼死後,官文與湘軍的矛盾暴露,湘軍進攻安慶時他不發兵、不供餉,曾國荃兵駐雨花台,在急需救援時他奏調多隆阿去陝甘“剿回”。但當時清廷用得著湘軍,曾氏兄弟與他亦無多大幹係,所以矛盾也沒有公開爆發。可是,如今曾國荃做了湖北巡撫,又在那裏組建“新湘軍”,加上曾老九其人鋒芒畢露,目空一切,不把他這個滿洲貴族放在眼裏,他就決心想法整整這個不可一世的曾國荃。

官文與湖北按察使唐際盛商量對策,唐為官出謀劃策,讓官文出麵給皇帝上奏折,保奏曾國荃為“幫辦軍務”,讓他率軍去鄂北“剿撚”,離開武昌,駐兵襄陽,拔去這個眼中釘。官文依計而行,諭旨很快批複,正如官文所請。

曾國荃不知是計,一直帶兵打仗也不知“幫辦軍務”的官銜有多大,應不應該專折謝恩,隻好寫信給大哥求教。曾國藩回信說,幫辦軍務屬毫無實權的空名,如李昭壽、陳國瑞等降將,劉典、吳棠等微品職銜時,都曾得到過“幫辦軍務”之名目。故此不必謝恩,但也不可推辭或氣惱,權當沒有此事,以後公牘上也別署這個頭銜,不然會惹人笑話。

恰在此時,湖北糧道丁守存向曾國荃撥弄是非,說湖北“新湘軍”組建,所需糧草由糧台籌集,但官文卻不讓給“新湘軍”供糧。原來這個丁守存曾因貪汙公款被官文發現,敲詐他大部分家產才沒有參劾他,他這次想借曾氏兄弟之手報複官文。曾國荃把這兩件事合起來考慮,大為惱火,決定向皇帝告發官文。

曾國荃幕中無文吏,恰在此時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來湖北,遂同侄子商量擬稿。曾紀澤時年27歲,由於父親的熏陶,已知官場之險惡,叔父之魯莽。所以當即提出官文是滿洲貴族,為太後和皇上所寵信,要彈劾他實非小事,最好先同父親商量後再決定。然而曾國荃卻認為自鹹豐八年複出後,哥哥的膽子越來越小,反而辦不成大事,這次彈劾官文不該讓哥哥知道,免被阻撓。曾紀澤隻好按九叔提供的內容擬稿,最終稿成,列舉了官文貪庸驕蹇、欺罔徇私、寵任家丁、貽誤軍政、籠絡軍機處、肅順黨孽等多款罪狀,此折在襄陽郭鬆林營中發出。

曾氏叔侄不甚明了彈劾官文的利害,寫奏折的水平也無法與曾國藩相比,因此奏折過於草率,文字雖洋洋數千言,但語言欠斟酌,參劾內容盡管多是事實,但疏奏多不中肯。曾國藩聞聽九弟具疏彈劾官文,深恐此舉會招大禍,趕緊從曾國荃手中要來底稿,看看奏言是否立得住腳,或可設法補救。看罷底稿,曾國藩立即寫信給九弟,讓他忍隱、克己、修身而自保自強,不要“在勝人處求強”,不要“因強而大敗”,信中對兒子反複責怪,不該做出此等招非惹患之舉。

曾國荃讀罷哥哥來信,方知事情的利害,但後悔已遲,隻能等著事態發展。曾紀澤受責,趕緊離開武昌,避開是非圈子。

正如曾國藩所料,曾國荃的奏折在清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折中牽連軍機處,說官文籠絡軍機處,軍機處“故意與鄂撫為難”等,立即引起軍機處的不滿。軍機大臣胡家玉麵稟慈禧太後,說曾國荃誣告官文,指責軍機處,存心不良,所奏事情亦多不合,要求擬旨駁之。還說曾國荃指官文為“肅順黨孽”,更是凶險之詞,要求照例反坐,治其誣陷之罪。這一參劾,給曾氏兄弟帶來了極大的被動。

慈禧隻得讓軍機處派人去湖北調查,並給調查者一個欽差頭銜。調查湖北督撫糾紛的欽差回到北京回奏時,把奏折所列各條全部駁回,要求朝廷下旨治曾國荃之罪。慈禧對此頗感為難,她一見奏折,就知事出有因,表麵上是曾、官督撫相爭,實則是滿洲權貴與湘、淮頭領發生矛盾。曾國荃背後有一大批湘、淮軍閥,官文背後有一大批仇視漢官的滿洲貴族。她既不願懲處官文,也不想在需要湘、淮軍為她打仗之時開罪這些軍閥。

在慈禧猶豫之際,曾國藩為解救被動局麵,來了一個弟弟唱黑臉,哥哥唱白臉的策略,上密折保官文。

正在慈禧太後思考如何處理之際,忽然接到曾國藩和左宗棠的兩個奏折;一折密保官文,是曾國藩所上;一折說曾國荃彈劾官文一書,是當今第一篇好文章,以自己在湖廣多年所見為證,指責官文種種劣跡,要求太後、皇上對官文懲處,以示朝廷公正。原來曾國荃彈劾官文之後,湘、淮諸大員頻繁交換意見,大多認為曾國荃魯莽,不該得罪權貴。李鴻章為曾國藩出一策,讓他在此時擬折密保官文,請求清廷不要深究官文之罪,這樣做可以挽回滿貴對湘淮的仇恨,或可息事寧人。曾國藩本也痛恨官文,但迫於形勢,隻好照此辦理了。但遠在西北鎮壓回民起義的左宗棠,手握兵權,處於清廷不得不重視之地位,聽到曾國荃彈劾庸劣卑鄙的官文,大感稱心,於是在西北戰場給朝廷上了那篇詞氣亢厲的奏疏。

慈禧見湘、淮大將都表了態,隻好從中維持“和局”,按照督撫同城不和的成例處理:把官文內調京師,以大學士掌管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統。官文調走,未加任何懲處。曾國荃仍為湖北巡撫,未加指責,使此事宣告結案。官文調走後,湖廣總督由李鴻章擔任,因蘇撫一職暫不能脫離,調其兄李瀚章暫署湖督,讓淮軍首領李氏兄弟從中撿了大便宜。經曾國藩這一舉動,暫時地度過了這一危機。

然而,很多人在犯錯以後,根本做不到曾國藩這樣鎮定自若,他們滿腦子都是利害關係,隻知道惶恐不安,如此隻能讓被動變得更加被動。其實,任何人的被動局麵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人的一生是正確與錯誤、成功與失敗交織的一生,每個人都在嚴酷的生存競爭中苦苦掙紮,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成功與失敗是人生的兩個極端,又隻在咫尺之間。有人把它們稱之比鄰而居的門戶,也有人說它們不過是前後步伐,其結果相距那麼遙遠,又如此緊密相連,成敗的轉換隻在瞬息之間,沒有永遠的失敗者,也沒有永恒的成功者。隻有經得起成功,更經得起失敗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在遭遇失敗時,我們不妨對自己說:“失敗隻是暫時停止的成功而已!”

是的,被動,也隻是一種暫時的不利或輕量級的失敗,隻要你能積極調動自己的思維,總能夠想到辦法扭轉不利局麵。

下麵,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幾種常用的應變之術。

一、就地取材。某些場合發生突發事件,會令當事人陷入被動境地,此時此刻若能就地取材、借景生情,便能擺脫困境。例如:一次,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和趙炎在山東演出,在調侃著“吹牛”的問題,突然台上的燈泡炸裂,台下觀眾躁動起來。馬老師當即說道:“我們吹牛的功夫真是到了家,連燈泡都被吹破了。”此話一出,台下掌聲頓時響成一片。

二、反其道而行之。“反其道而行之”是大智大勇者“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種獨特處事方法,它既是一種創新,又是一種對常規的破壞。當然,這種“破壞”不表現在對人情和風氣習慣上,而是表現在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的常規思維上。新的思路往往能在常規事物之外找到突破口,當然這也需要人的清醒判斷和某種可遇不可求的機遇。例如,英國著名作家肖伯納患了脊椎病。手術以後,醫生為了多要一點手術費,便對肖伯納說:“肖伯納先生,這可是我們從未做過的手術啊!”“那麼,請問你打算付我多少錢試驗費呢?”醫生原本想要多收一點錢,肖伯納卻從對方話中找到突破口,告訴醫生新手術意味著什麼,令其“偷雞不成蝕把米”。

三、虛張聲勢。《百戰奇法·弱戰》雲:“凡戰,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須多設旌旗,倍增火灶,示強於敵,使彼莫能測我眾寡、強弱之勢,則敵必不輕與我戰,我可速去,則全軍遠害。”這就是典型的虛張聲勢,也是人們在處於被動境地時,較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三國中張翼德大鬧長阪橋,救走趙子龍,所使用的正是這一方法。

生活中,很多人其貌不揚、語不驚人,卻往往能順利通達。其實,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善於化被動為主動。

“如果手中有個檸檬,把它做成檸檬汁。”不過,常人一般不具有這種心態,當他們發現上帝賦予自己的隻是一個檸檬時,往往會開始自暴自棄,卻不願意思考怎樣去改變現狀。化被動為主動需要我們具備一個良好的心態,鎮定地、全麵地、多角度地考慮問題,在事態的發展中慢慢扭轉局麵。隻要你肯用腦,相信你就會贏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