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憑一己之力築造起事業的大廈。好花還須綠葉襯,好漢也要眾人幫。欲成事者,若沒有幾個人來輔助、幫襯、提拔,隻知孤軍奮鬥,必然是獨木難支,難以成就大事。所以,我們應爭取以最佳狀態與人和睦相處,互相依托和幫助,這樣做的好處是造就一股強大的人勢。有了人勢,就容易找到成功的利器。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去其糟粕
“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人的一生如果結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難與共,相互砥礪,不僅可以成為情感的慰藉,還可以成為事業成功的基石。曾國藩曾經在寫給他的次子曾紀鴻的信中說:選擇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須選擇誌趣遠大的人。
交朋友有點像曬梅幹。梅幹起初也是新鮮的果子,經過一段時日的醞釀,才製成後來的美味。朋友自然也是由生而熟,在長時間的交往之中,各種不同的思想見解,經由交流和衝突,而獲致融洽。兩個不同的東西,要完全融合,需要時間,時間是最好的考驗。隻有在麵臨變故的時候能夠共患難的人,我們才稱之為朋友。做人,應多和那些“品德高尚,性情良好,站在人生光明麵”的人交往。
林肯曾說過一句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你選擇了什麼樣的朋友,便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就像三國時蜀主劉備,如果當初沒有他在桃園與關羽、張飛結為兄弟,又在隆中三顧茅廬選擇臥龍諸葛亮,就很難三分天下,建立蜀漢帝業。
曾國藩的擇友目的很明確:既讓自己獲取成功,也讓大家獲取成功。
曾國藩的處世經可以說是他廣交朋友的處世經。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也可說是在朋友的相互砥礪和影響下取得的。因此,他深刻地領會到了人生擇友的重要性。所以無論是在生活、為學,還是在事業上都時時注意廣交益友。這一點在他京城13年的生活中,就有充分體現。
他在寫給家裏的書信中,曾介紹過當時所結交的部分朋友:現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唐鏡海先生、倭仁前輩,以及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數人;窮經學理者,則有吳子序、邵惠西;講習文字而藝通於道者,則有何子貞;才氣奔放,則有湯海秋;英氣逼人,誌大神靜,則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朱廉甫、吳莘佘、龐作人,此四君者,皆聞餘名而先來拜。雖所造有深淺,要結有誌之士不甘居於庸碌者也!京師為人文淵藪,不求則無之,愈求則愈出,近來聞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人,恐徒標榜虛聲;蓋求反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曾國藩所交之友對他個人的影響和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
劉傳瑩,湖北漢陽人,專攻古文經學,精通考據。曾國藩通過與劉傳瑩的交往,大大彌補了自己古文字上的不足。1846年,曾國藩在城南報國寺養病,於是便向他請教古文經學與考據。劉傳瑩也正因為自己隻在古文經學方麵有造詣,遂向曾國藩請教理學。於是,二人互相切磋,取長補短,成為至友。曾國藩通過與劉傳瑩的交往,拓展了學識,在學術領域走上全麵發展的道路。他在給同鄉好友劉蓉的信中,表達自己在學術上的見解和誌向時說:於漢、宋二家“欲兼取二者之長,見道既深且博,為文複臻於無累”。不計門戶,取長補短向來是成功的途徑。
何紹基,字子貞,精通書法,擅長吟詠。曾國藩與其交往中,覺得何紹基所長,正是自己的不足。從此以後,他非常重視寫作和賦詩。
另外,他還經常與吳廷棟、何桂珍等人討論理學,向邵懿辰請教今文經學。
這些朋友,在京城都頗有名氣。同他們的交往不僅增長了學識,也大大提高了曾國藩在京城的個人聲望。他在家書中稱自己“昔在京頗著清望”。這也是他在京城迅速發跡的原因。
曾國藩在交新友的同時,也十分注意聯絡舊時誌向相投的朋友。這一時期在學術觀點和思想上比較相近的人主要有劉蓉、郭嵩燾、江忠源、歐陽兆熊、羅澤南。
劉蓉,字孟蓉,號霞仙,湖南湘鄉人。郭嵩燾,字筠仙,湖南湘陰人。曾國藩在赴京科考途中在長沙認識了“少有誌節”的劉蓉,又通過劉蓉認識了正在長沙參加鄉試的郭嵩燾,於是三人“欣然聯歡為昆弟交”。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寧舉人。在北京,經由郭嵩燾的引見,與曾國藩相識。交談過後,江忠源告辭,曾國藩對郭嵩燾說:“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當時承平日久,眾人都十分驚疑。劉蓉稱讚江忠源,“交友有信,與士卒同甘苦,臨陣常居人先,死生患難,實可仗倚”。在與曾國藩的交往中,以有血性、有膽有識,被引為益友。曾國藩稱讚他“儒文俠武”。日後江忠源果真成為湘軍的主要幹將。
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與曾國藩是同縣人。他家境十分貧寒,卻能“溺苦於學,夜無油炷燈,則把卷讀月下,倦即露宿達旦”。他的道德學問造詣頗深,時人稱他為有數的人物。他研究程朱理學,標榜自己為宋儒。年輕時,他連遭不幸,喪母、喪兄嫂相伴而來,繼而長子、次子、三子連喪,其妻連哭三子之喪,雙目失明。羅澤南並未因此沉痛的打擊而一蹶不振,反而“益自刻厲,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因此,曾國藩十分敬重他。常在書信中表示敬慕之意,稱他為家鄉的顏淵。後以儒生的身份帶兵征戰,立勳名於天下。顏淵,即顏回,孔子的學生,家境貧寒,一生沒有做官,住在簡陋的小巷裏,用竹簡吃飯,用瓜瓢喝水,卻自得其樂。
歐陽兆熊,字曉岑,湖南湘潭人。1840年,曾國藩病在果子巷萬順客店中,病情沉重,臥床不起,幸遇歐陽兆熊,在他的精心護理下,才沒有死去。從此,二人成為好朋友。
曾國藩所交益友,對他的人生及事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給他出謀劃策者,有賞識提拔者,有危難之時,兩肋插刀者。從各個角度烘托著他的事業。因此,他比別人更深刻地體會到:“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
當今的社會更說明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每個人進入社會、開始打造自己的事業以後,中學、大學時所培養的友誼便會發揮不可小覷的作用。它不僅能為人們打開機遇之門,而且,也可以使人的能力無限被放大。即,所謂的“眾人拾柴火焰高”。
不過,鮮有人對朋友的作用給過恰如其分的評價。絕大多數成功人士都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其自身卓越的才能,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拚搏努力。他們總是津津樂道於自身的輝煌業績。他們把自己的成功全部歸因於自身的聰明、才智、精明、努力以及積極進取。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眾多的朋友就跟無須報酬而又無處不在的商人一樣,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會對他們的事業提供服務與幫助。
科爾登就曾經說過:“真正的友誼就像健康一樣,其價值通常隻有在失去它時才會認識到。”
此外,你的朋友們的個性和立場將對你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對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學識都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賢則聰,近愚則聵。”古人很重視對朋友的選擇。孔子曰:“君子慎取友也。”品德高尚的人,曆來受人推崇,也是人們願意結交的對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卻常常被人所鄙視,當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
實際上,每個人不管自覺或不自覺,他們交朋友總是有所選擇的,總是有自己的標準的。明代學者蘇竣把朋友分為“畏友、密友、昵友、賊友”四類,如此劃分便可明白: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幫助並患難與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酒肉不分的昵友,口是心非,當麵一套,背後一套,有利則來,無利則去,還有可能乘人之危損人利己的賊友,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結交的。
法國科學家法拉第說:“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朋友,可以通過一個與他交往的人去了解他。因為一個飲食有節製的人自然不會和一個酒鬼混在一起;一個舉止優雅的人不會和一個粗魯野蠻的人交往;一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會和一個荒淫放蕩的人做朋友。和一個墮落的人交往,表示自身品位極低,有邪惡傾向,並且必然會把自身的品格導向墮落。”一句西班牙諺語說:“和豺狼生活在一起,你也能學會嗥叫。”
即使是和普通的、自私的個人交往,也可能是危害極大的,可能會讓人感到生活單調、乏味,形成保守、自私的性格,不利於勇敢、剛毅、心胸開闊的品格形成。甚至很快就會變得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原則性喪失,遇事優柔寡斷,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種精神狀況對於想有所作為或真正優秀的人來說是致命的。
與那些比自己聰明、優秀和經驗豐富的人交往,我們或多或少會受到感染和鼓舞,增加生活閱曆。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生活狀況改進自己的生活狀況,成為他們智慧的伴侶。
與優秀的人交往,就會從中吸取營養,使自己得到長足的發展;與品格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會感到自己也在其中得到了升華,自己的心靈也被他們照亮。
在選擇朋友時,必須確立這樣一種原則,即盡可能地選擇那些比你優秀、在各方麵領先一步的人做朋友。必須努力地和那些你所仰慕和推崇的人交往,這並不是意味著要結交那些在金錢上更富有的人,而是結交那些有著高深的文化素養、受過良好的教育、並有著更廣泛的信息來源的人。隻有和這樣的人交往,你才能盡可能多地汲取有助於你成長和發展的養料。而且在與他們的接觸過程中,你也逐漸會提升自己的理想,追求更遠大的目標,並付出更大的努力,以使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成為一個強者。
一己之力畢竟單薄,尋些力量幫助自己
“一枝獨秀不是春,一樹獨矗不成林。”要想成功,單靠自己,太單薄;光靠別人,太無能。聰明人是在最恰當的時候,抓住機遇,靠別人助一臂之力。曾國藩並非與眾人無關的聖人,他也要在人與人之間闖蕩、周旋,因此,一個“助”字,非常重要。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需要很多朋友,更需要幾個誌同道合的摯友,朋友是人生的依托,更會對個人的事業產生極大的幫助。在卡耐基的一生中,友誼是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如果沒有友誼,我就無法活下去。”是的,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在社會上生活,恐怕生存都會成問題,就更不要提有所建樹了。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好漢也好、英雄也罷,無一人能單憑一己之力稱雄稱王。那些有大作為者,無不靠著友人的鼎力相助、團隊的齊心協力,才能披荊斬棘、成就大業。譬如,劉邦地痞之人,因得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的張良;鎮守後方,撫恤百姓,籌措軍餉,不絕糧道的蕭何;率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便成就了帝王之業。而項羽有一範增卻不能用,便得了個烏江自刎的下場。無數的事實證明,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有另外的一個或幾個能人,誰也不能一個人攀到事業的頂峰,倘若一個人想要出人頭地,那麼人際關係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曾國藩在臨終前一年,曾和心腹幕僚趙烈文討論成功之道,兩人共同的認識是湘軍將帥的團結,並推胡林翼為第一人。胡林翼最初官位比曾國藩要低得多,但他是湘係將帥中第一個掌握實權的人,曾國藩費盡心機,甚至不惜向朝廷攤牌也得不到的巡撫之位,胡林翼卻很快就得到了。而且,憑他和官文的關係,憑他手下掌握的將帥、財餉等資源,如果不支持曾國藩,曾國藩絕不會有後來的成功。所以曾國藩推胡林翼為第一人是發自內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