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十一 一樹獨矗不成林,好漢要有好漢幫(2 / 3)

尤為可貴的是,胡林翼雖然早就取得巡撫之權,卻甘居曾國藩之後,事事推曾國藩為第一,不但多次上奏為曾國藩請命,而且還一再對曾國藩的謹慎風格提出忠告和批評,讓他不任封疆不出山,胡林翼還直接通過官文為曾國藩謀四川總督一職,這些都使曾國藩銘刻在心。

最可貴的是胡林翼的大局意識和戰略眼光。曾國藩在和胡林翼探討東征大計的時候曾經說:我湘人起兵前後已經四五年了,保湘取鄂,征贛戰皖,所到之處皆有戰功,但隊伍也越來越散,東一支,西一群,不能成大勢,且顧此失彼,其薄弱處往往為賊所乘。此後如果能合我湘人之力,並謀皖北、皖南,或許能開創一個新局麵。古人說得好,兵聚而氣易固,將聚而興稍濃。這才是東征大局的一大關鍵。胡林翼深表讚同。

胡林翼還有一個重要的作戰原則,對曾國藩有很大影響,他說道:用兵之道,全軍為上,得地次之。今日戰功,破敵為大,複城鎮為下。古人圍城必四麵無敵,又兵法謂“十則圍之”。如果我軍困於一隅,賊必以弱者據守,而旁橫擾,乘我於不及之地,此危道也。曾國藩對於胡林翼的意見,感到很有見地,認為非常高明。

於是二人對安慶會戰的兵力又進行了多次的調整,終於使湘軍所編織的一張巨網,投向了安慶這個重要的中心之地。盡管還將有許多波折,但大事趨成。

所以後來當湘軍攻占安慶,而胡林翼在武昌病入膏肓時,曾國藩想得更周全,他除了送去珍貴的藥材外,還想到要以其他的方式對胡林翼在自己落難時為維係湘軍所作出的貢獻進行報答。

湘軍攻占安慶,為曾國藩報答胡林翼提供了一個好的機會。曾國藩在他的奏折中,特意將湘軍取得此次會戰勝利的功勞,加到了胡林翼的身上。他在奏折中說:湘軍圍攻安慶,已逾兩年,其謀始於胡林翼一人讚劃決策,商議於臣及官文,並遍告各統領。前後布置規模,謀剿援賊,皆胡林翼所定。胡林翼自己在武昌得知湘軍攻占安慶的消息,輕輕地張了張嘴唇,微微地笑了笑,接著便又是一陣急促的咳嗽。他麵如白紙,形如槁木,兩個鼻孔日夜翕張,身體消瘦得隻剩下一張皮和一把骨頭,本來就不很高大的身軀變得越來越矮小。

9月29日,肅順發下上諭,以湘軍攻占安慶之功加賞胡林翼太子太保銜,並給騎都尉世職,這個賞賜比曾國藩所得的太子少保銜還要高一等!就在第二天,胡林翼在武昌度過了他50歲生命的最後時刻,魂歸西天。

當朝廷的封賞上諭傳到武昌時,胡林翼的死訊又正好從武昌遞到了北京,朝廷再次大加褒獎。

在得知胡林翼的死訊後,曾國藩幾乎不能自持,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下幾句心中積之已久的話,對胡林翼的基本特點進行了概括:赤心以憂國家,小心以事友朋,苦心以護諸將,天下寧複有似斯人者哉!過了半個月,他又在給朝廷的奏折中對胡林翼的性格特征及其對湘軍的重大影響,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大凡良將相聚則意見分歧,或道義自高而不免氣矜之過,或本領自負而不免囂識之偏,一言不合,輒成水火。近世將材,推湖北巡撫麾下為最多。如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都興阿、多隆阿、李續宜、楊載福、彭玉麟、鮑超等,胡林翼均以國士相待,傾身結納,人人皆有布衣昆弟之歡。或分私財以惠其家室,寄珍藥以慰其父母。前敵諸軍,求餉救援,竭力經營,夜以繼日,書問饋遺,不絕於道。四年以來,每遇捷報之折,胡林翼皆不具奏,轉推官文與臣兩處。偶一出奏,則盛稱諸將之功,而自己的功勞卻一點也不提及。平時總是兢兢以推讓僚友、扶持忠良為務。外省盛傳湘軍內部之團結,親如骨肉,而於胡林翼在其中的苦心調護,或不盡知。此臣所以自愧昔時之不如,而又憂此後之難繼者也。此外,令曾國藩特別感激的,還有胡林翼在供給湘軍糧餉方麵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湖北曾三次被太平軍占領,當1855年、1856年之時,財政極為困難。胡林翼通過整頓吏治、減漕裁費、剔除中飽等辦法,大力增加湖北的財政收入。結果能以瘠貧之區,養湘軍六萬人,每月耗費達四十萬兩白銀。因而,曾國藩極讚胡林翼有經濟之才,並擔心由於他的去世會給湘軍日後的糧餉供應帶來不利的影響。

中國古代曆來有所謂“相友可知人”之說,觀與曾國藩交往甚密的胡林翼等同僚之輩,多是一些有勇有謀且又謙謹有懷的開明之士。天下英才,聯手做事,難怪湘軍集團的事業總是否極泰來,不斷有成。

有些人個性孤僻、高傲,不願意隨順自己覺得不滿的事情,而且也看不起那些委曲求全之人,覺得這是沒有原則、沒有骨氣的表現,甚至會認為社會風氣之所以如此敗壞,就是拜這些人所賜。其實,在我們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太清高是不利於人際關係發展的,人際關係處不好,就算心中擁有再大的宏圖偉業、個人擁有再強的能力,也無濟於事。古人常講“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人和,還能做好什麼呢?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管別人如何待我,也沒什麼偉大抱負。隻要做好我自己就行了。”但不知你有沒有想過,除非你能超塵脫俗、入道成仙,否則隻要還生活在這個塵世中,你就避免不了要與人打交道;除非你真的能把孤獨當做一種享受,否則在別人的排斥之下,你永遠隻會受到冷落,永遠找不到快樂。那麼既然連快樂都無法把握,你又談什麼做好你自己呢?

你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一點,掌握人情世故,不是要你去刻意奉迎、溜須拍馬。現如今,你已不再是那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學生了。從你進入社會的那天起,你就注定要與人相處,這種情況下,你根本不可能置身世外,完完全全地做你自己。

一個人若是太清高,目下無塵,就像那離開水麵的水車一樣,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擁護,甚至還會四處樹敵。這樣別說是改變世界,就是改變某個人都不容易,有什麼樣的偉大抱負也都隻能作紙上談兵,因為沒有人來支持你實施計劃,而僅憑你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相反,一個人若是太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那就像完全浸在水中的水車一樣,表麵上是隨順眾生,但實際上卻很容易被那些不良的東西給汙染,甚至被席卷進濁流,而完全抹殺了自己的意願。

因此說,一個人若想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不但要保留自己的原則和個性,還要懂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在水流的衝擊下忍耐、堅持,隻有這樣才能汲水上岸,成就一番事業。

敢於為你出麵,無條件支持你的人,他們支持你,並不是因為在你身上有利可圖,而是因為你就是你。他們欣賞你這個人,相信你這個人,願意幫助你這個人。當你蒙受不白之冤時,他們肯為你出麵,據理力爭,澄清事實;當你與人發生矛盾時,他們肯出麵為你調解,維護你的良好形象;當你陷入低穀時,他們願意無條件地拉你一把;這樣的人,你千萬不要錯過,因為他們必然是最能夠幫助你的人!

店裏有人才好吃飯,朝中有人才好做官

倘若朝堂上沒有一兩個能夠幫助你的人,即便你一腔熱血、滿腹經綸,恐怕也無多少用武之地。一心精忠報國的嶽飛文武雙全,但在朝堂上沒人為他說話,所以他隻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歎息。想必曾國藩對此看得很是透徹,他非常注意結交一些有能力的人物,而他們也確實為曾的仕途發展提供了莫大幫助。

人際交往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但結交什麼樣的人,尤其是當自己未發跡之時如何結交,關係就很重大了。

在這個人力資源突顯作用的時代,一個人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倘若沒有幾個能夠幫襯自己的朋友,做起事來就要比別人多付出幾倍的努力。一位知名商人曾經這樣說過:“與大人物結交,我才得以有今日的成功,與大人物結交,在他的影響下,你才會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進而大大增強自身的素質。”

所以,有心的人,都會在生活中時刻留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尋找能夠幫助自己的人,以求借助對方的力量幫助自己贏得成功。曾國藩在這方麵做得也是很到位的。

曾國藩靠著平時的苦讀及深厚的學業功底,不僅金榜題名,而且在仕途上獲得了超乎常人的升遷。而他的升遷與善交朋友有直接關係。

曾國藩被點中庶吉士以後,在1840年庶吉士散館,他的考試成績列二等第十九名,名次較靠後。因此,他被授職為檢討,留在翰林院供職。當時僅是七品官。

7年後,他升至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從此他步步高升、一帆風順。

清代末年,仕途冗濫,升遷很難。而出身“寒門”的曾國藩卻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連他自己都感到十分的意外。他在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時,給祖父寫信說:“六月初二日孫兒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在當時清政府內,湖南人中由科舉取仕而獲得閣學者隻有季九師、張小浦和曾國藩三人,而在37歲即升二品的,僅曾國藩一人。

曾國藩升遷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有二。

第一,是他自己養之有素。他在翰林期間,向來苦讀積學,用功不懈,曆次考試成績皆很突出,也就是說確實有真才實學。

第二,是他在京期間,把握住了有利的時機,廣泛交際。清代的京城,不僅是政治、經濟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京都人物淵藪,13年的京宦生活,使他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與朋友相互切磋,不僅在學業上有所長進,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成為日後曾國藩事業上的幫手。

曾國藩在京師的發跡,就得力於師友穆彰阿相助。

穆彰阿,字鶴舫,姓郭佳氏,是滿洲鑲藍旗人,1805年進士。道光時期甚為重用,1828年加任為太子少保,繼而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後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曆任兵部、戶部尚書。1834年,任協辦大學士,後升太子太保。1836年,穆彰阿擔任上書房總師傅、武英殿大學士,負責管理工部。1838年,穆彰阿晉拜為文華殿大學士。後來有人評論他說:“在位20年,亦愛才,亦不大貪,唯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這個說法比較適合他的實際。

道光即位以後,憂慮大權旁落,選擇官員十分謹慎,時時防之。而唯獨與曹振鏞、穆彰阿“有水乳之合”。

曹振鏞性情模棱兩可,善於逢迎諂諛,又最為忌賢妒能。他的做官妙訣是“多磕頭,少說話”。曹振鏞死後,穆彰阿繼之。他最善於窺測道光皇帝的意向,進而施加自己的影響,黨同伐異。鴉片戰爭前,道光皇帝決心查禁鴉片,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穆彰阿不讚成林則徐的禁煙愛國行為,當鴉片戰爭爆發,他窺知道光皇帝已改變了禁煙的主意,於是慫恿道光皇帝與英國人妥協和議。遂使道光皇帝罷免了林則徐。道光皇帝厭戰,而穆彰阿則順其意,竭力主和。終道光一朝,穆彰阿受寵不衰。穆彰阿自嘉慶以來,典鄉試3次、典會試5次。大凡複試、殿試、朝考、教習庶吉士散館考差、大考翰詹,沒有一年不參予衡文之役的。他的門生、舊吏遍布朝廷內外,知名之士多被他援引,一時人們號稱“穆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