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戊戌年會考得中,總裁即為穆彰阿,於是二人便有了師生之誼,曾國藩抓此機遇遂經常與之往來。由於他勤奮好學,頗有幾分才幹,對穆彰阿經常以求學的身份向其請教,實際是以此接近穆彰阿。因此,他也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賞識,處處得到穆彰阿的關照。1843年曾國藩參加大考翰詹,穆彰阿為總考官。交卷之後,穆彰阿便向曾國藩索要應試詩賦。曾國藩隨即回住處將詩賦謄清,親自送往穆府。這一次拜訪似乎成為曾國藩迅速升遷的契機。在此之前,曾國藩的品位一直滯留未動。從此之後,則幾乎是年年升遷,歲歲加銜,5年之內由從七品躍為二品。前後的變化十分明顯。
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對曾國藩官運的轉機做過生動的描述:一天,曾國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見的諭旨,遂連夜到穆彰阿家暫歇。第二天被帶到皇宮某處,環顧四周,發現並非平日等候召見的地方,無奈白白地等了半天,隻好又回到穆府,準備次日再去。晚上,穆彰阿問曾國藩說:“汝見壁間(白天被帶去的地方)所懸字幅否?”曾國藩答不上來,穆悵然曰:“機緣可惜。”躊躇久之,召來自己的仆從對他說:“你立即取銀四百兩交給某內監,囑他將某處壁間字幅秉燭代錄,此金為酬也。”當天夜裏,仆從將太監抄錄的壁間字幅交給穆彰阿。穆彰阿令曾國藩熟記於心。次日入覲,則皇帝所問皆壁間所懸曆朝聖訓。因為奏對稱旨,曾國藩大受賞識,道光帝還諭穆曰:“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誠然。”從此,曾國藩便“駸駸向用矣”。
縱觀曾國藩在京仕途迅速升遷之過程,一是靠自己平時的努力和積累,二是靠機遇。當然沒有穆彰阿的知遇之恩及援引之功,無論他多勤奮上進,聰明能幹,要在10年之內,連躍十級,那也隻是天方夜譚。但是如果沒有平時的努力與素養,又怎麼能得到穆彰阿的賞識;即使有穆彰阿的賞識,沒有曾國藩自己的主動策應,又怎麼能使穆彰阿一再舉薦。正如所雲:“機會隻屬於那些學有素養、有所準備的人。”因此曾國藩在看重善與人交際的同時,更特別注重平時的自強不息。他說: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功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詞。此皆圓融能達之功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製而克去之。其目的就是求得養之有素,抓住機會,實現理想。曾國藩的“結網術”,可謂高明!
生活中,很多人自命清高,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有些人狹隘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凡此種種,是很難有所建樹的。是的,成功並不是全仗人脈,它與人的努力、能力、潛力都不可分割,但倘若能夠得到有能力的朋友從旁相助,就會少走很多彎路。這又何樂而不為?
大體上說,結交一些有能力的人,能夠為我們帶來以下好處。
一、接近有能力的人,能夠使我們的能力得到提升。所謂有能力的人,即在事業上或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成功者。接近他們,我們可以領悟對方先進的思想、經驗以及為人處世的技巧,同時亦可刺激我們趕超對方的欲望,使自己不斷地得到提升。
二、接近有能力的人,能夠拓寬我們的人際關係網。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能力的人身邊必然會有一些能力不俗的朋友,通過他們的牽線,我們便可以認識更多的貴人,從而使我們的人脈更加寬廣。
三、有能力的人可以做我們的後盾。他們能夠為我們提供機會、物質上的幫助,借助他們的力量,我們可以縮短成功的時間,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現實中,我們步入社會,尤其是進入職場以後,文憑的效用將逐漸變得模糊。大家的起步點大致相同,能力又不相上下,除非你特別出眾,否則很難處於領先的位置。若想盡快拔得頭籌,我們必須借助外界力量,為自己尋找能夠有所幫助的人,這或許是你成功的最快路線。
巧用外力引東風起,借人之勢成己之事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乘勢而起,說的就是借人之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想要完全憑借一己之力取得成功,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成功人士都非常注重尋找外力支持、發揮外力作用。曾國藩亦是如此,他善於借人之威,成己之事。
在現實生活中,“借人之勢”一計普遍運用,其意是借助朋友之力戰勝對方,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如借“名人效應”及借助各式各樣的機會來使自己有所作為。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在處事做人過程中,看準機會,抓住時機,借助於現有條件或現成的機會以達到目的的做法,就是“巧借東風”的妙用。
“巧借東風”與“借梯登高”有相同之處,都是借助於外部條件獲得成功,但二者又不盡相同。“借梯登高”強調的是借助他人之力而達到目的,重要的是自己創造機會;而“巧借東風”強調的是借助於外物,如自然條件、金錢等物質條件,利用現成的機會以達到目的。
巧借勢力,能夠節省自己的體力、智力、財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曾國藩常采用的方法:借可借之人,借可借之力。
清朝皇帝對漢人始終懷有戒心,胡林翼作為湘軍主要領導者出任湖北巡撫後,清廷就命滿人官文為湖廣總督對其實行監視。官文、胡林翼兩個家世、經曆、才略、人品大有不同;又在非常時期,分為督撫,同在一城,同辦一事,且所辦之事,多非平時之例行公事,或無章可循,或有章不能循。這樣,雙方勢必發生矛盾衝突,甚至決裂。這在平時,大多是官僚們個人之間的恩怨,但在當時,卻意味著湘軍集團是否接受監督,清廷控製使用湘軍的方針能否貫徹的問題。如果兩人不和,湖北將全部落入官文手中,湖南也將受到官文的控製。這樣不僅兩湖難以成為湘軍集團地盤和戰略後方,湘軍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也將成為一句空話;而且湘軍現有力量也會受到損害,進而危及兩湖的安全。
在此十分關鍵的情況下,曾國藩致信胡林翼,讓他給官文“麵子”,如不是事關緊要,一定順從,借其威重之名,方能行己之誌。在上壓下勸的情況下,胡林翼終於懂得官文的地位不能動搖,唯一的辦法是與官文搞好關係,於是就改變作風,針對官文特點,大施權術,力求既尊重官文欽差大臣和總督的雙重權勢,又不束縛自己的手腳,其做法有以下三點。
首先,竭力與官文建立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這方麵清人記載甚多。胡囑其母認官文寵妾為義女,使兩家內眷親密往來;自己也不時拜謁官母;與官文平時私函,略去官場禮儀,直呼之為“老兄”、“中堂老兄”。有的記載還說胡與官結拜為兄弟。其次,在公事上,則“專從裏子切實講求,而不占人麵子”。即抓實權,堅持按己意埋頭處理軍政事務,而每遇可得美名、邀封賞,如“收城克敵”等事,則推首功於官文。在奏折信劄中極力稱譽官文“寬仁博大”,“仁厚公忠”,“能開誠心,布公道者,唯中堂一人”。再次,對官文貪汙不僅視而不問,還每月以鹽厘3000金,劃作督署公費。此錢實則進入官之私囊。
從1857年春至1861年胡林翼病死,其間二人雖有矛盾,但胡林翼對官文使用外圓內方的方針還是堅持了下來。官文對此自然心中有數,做了積極的響應。據說胡林翼母親來武昌,官文親自帶領文武官員去河岸迎接。其實,在胡轉變以前,官對胡和左宗棠某些冒犯行動,則以含忍態度處之。如官文派人至湖南勸捐,結果被拒絕,且谘文很不客氣。官文置之不較,自稱“彼時若鬥筆墨,或竟奏請聖訓,徒失和衷共濟之雅”,甚至表示不為此而怪罪駱秉璋、左宗棠,“不惟不咎秉筆者,即主政者亦並不怪”,儼然是一副“廓然大公,所見者大”的樣子。對胡林翼更是慎之又慎,反複權衡。正如官文對幕僚所說“我輩之才皆不及彼”,“我無彼不能禦敵”。這說明他深知胡林翼地位一動搖,就無人指揮湘軍克敵製勝,他的種種地位和榮譽也就會落空,甚至身家性命也成問題。因之,他一直拒絕奏參胡林翼。現在胡林翼對他頓改舊態,他又有功可居,有譽可邀,有銀可使,就一心依靠胡。正如薛福成所記,官文樂得“畫諾仰成而已,未嚐有異議”。這樣胡林翼就大體上如曾國藩所說“乃獨得少行其誌”,“事無大小,推賢讓能,多由撫署主政”。這種情況就像左宗棠在湖南那樣,為當時“遐邇共知”的秘密。
但是,官文並不是胡林翼的傀儡,正如曾國藩所說,官文“城府甚深,當胡文忠在時,麵子上極推讓,然占其地步處必力爭,彼此不過敷衍而已,非誠交也”。
太過死板,一是一、二是二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吃不開。很多時候,固守著一套模式處世,就會使人身陷桎梏。人生中事情都是多選題,正確的答案不止一個,應該學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其實很多人的人生路越走越窄,恰恰就是因為不懂變通。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會讓我們料想不到、猝不及防,由此打亂我們的原有計劃。這時,你就需要靈活處理、隨機應變,才能力求圓滿。反之,若是全憑自己的喜好、按老套路出牌,那麼你的牌路就會被對手摸透、被封死。
其實,很多看似十分難纏的事情,隻要你肯開動腦筋,像曾國藩一樣為自己尋找一個借力的存在,事情就會變得大不一樣。
而運用這一策略的訣竅就在於以下兩點。
一、機不可失,即首先要抓住機會。機會是難得的,故此才有切勿坐失良機的勸世良言。像赤壁之戰中的曹軍,就是由於沒抓住機會,便再沒有勝利的希望了。要想不失去機會,就應當在機會失去之前,仔細觀察分析,隨時做好準備。
二、巧借東風,即知曉機會,隨時巧妙地加以把握。一直想當元帥的拿破侖,發現借助約瑟芬的力量可以爭得遠征埃及的機會,他便緊緊地把握住了這一時機,此舉為他日後建功立業乃至為法蘭西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懂得借力,烏鴉同樣可以獵到羊。當有勢可借之時,我們要善於借勢用力,這可以使我們便捷地到達成功彼岸。這就是曲徑通幽的妙處。
天下間最重要的“借”是什麼?非借錢、非借物,乃借力也!成功者並不具有先天性的優渥條件,而是他們善於借用外力。須知,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外界的力量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要想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就要多多讓其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