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2 / 2)

鑒於封疆大吏不幹涉清廷用人權這一原因,曾國藩保奏實缺官員十分謹慎,按級別大小大體分為三個層次,分別采取不同辦法。保奏巡撫一級官員,曾國藩隻稱其才堪任封疆,並不指缺奏保。保李、沈時說,二人“並堪膺封疆之寄。”保奏左宗棠幫辦軍務時則說:“以數千新集之眾,破十倍凶悍之賊,因地利以審敵情,蓄機以作士氣,實屬深明遠略,度越時賢。可否籲懇天恩,針左宗棠襄辦軍務改為幫辦軍務,俾事權漸屬,儲為大用。”而對於司、道官員則指缺奏薦,不稍避諱。如保奏李榕時說:“該員辦理臣處營務兩載以來,器識豁達,不憚艱險。現委辦善後局務,實心講求。可否仰懇天恩,準令江蘇候補道李榕署理江寧鹽巡道缺,隨駐安慶,俾臣得收指臂之功。”對於州縣官員更有不同,曾國藩不僅指缺奏薦,且對因資曆不符而遭史部議駁者,仍要力薦。

為了使廣大候補府縣均有補缺之望,他還特別製訂委缺章程,使出類之才到得實缺,一般人才亦有循序升遷之望。對於幕府的保奏,曾國藩實際上亦采用此法。追隨曾國藩多年的幕僚,才高者如李榕、李鴻裔、厲雲官等早已位至司道,而方宗誠等則直到1871年才得任實缺知縣,大概這就是區分酌委與輪委的結果。這就使中才以下隻要勤勤懇懇,忠於職守,人人都有升遷之望。

曾國藩辦團練之初,自身難保,欲謀一個實缺幾近七年之久,更不論對屬下人員的保舉了。1854年至1857年曾國藩第一次帶兵出省作戰期間,很少奏保幕僚。他在籍丁憂時期曾為此甚感苦惱,覺得很對不住與自己患難多年的幕友李元度、甘晉等人。1858年再出領軍後,奏保慕僚較前為多,但又常遭議駁,難獲批準。1859年,奏保按察使銜候補道員李鴻章升任兩淮鹽運使,即未獲批準。隨著漸握實權,門庭廣大,尤其是出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後,曾國藩既有地盤又得清廷倚重,奏保候補官職自不待言,即請旨簡放實缺,亦無不獲準。這一時期,曾國藩奏保人數之多,官職之高,都是空前的。此時,清政府對曾國藩等人的奏請幾乎有求必應,以至1861年至1965年的五年之中,曾為曾國藩幕僚的五位道員皆被破格重用,分別超擢為江西、江蘇、廣東、湖南等省巡撫。李鴻章、沈葆楨、左宗棠三人,論資格都不夠,沈、李是由道員直升巡撫,是軍興以來超升中極為少有的例子。左宗棠論出身隻是個舉人。三人任封疆大吏前,多屬幕僚之類。惲世臨半年兩遷兩至,郭嵩燾、李瀚章則二年之中連升三級,由道員位至巡撫。同治三年六月湘軍攻占天京之後,清政府開始對地方督撫的權力略加限製。吏部頒布章規定,凡各省保薦人員,尋常勞績概不準超級保升及留省補用,對糧台保案挑剔尤甚,使曾國藩不得不變換手法,免遭部議。其後曾國藩奏保幕僚,多以整頓吏治、薦舉人才為詞。尤其北上與撚軍作戰和移督直隸前後,都曾奏保大批幕僚升任實缺。

幕僚追隨幕主,出謀劃策,出生入死,曾國藩自然酬以實惠,這也是趙烈文所說的“集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的意思。

武人給錢,文人給名,這就是曾國藩的勵士之法,這就是後來蔣介石讚歎不已的“達己達人”之道。

平心而論,曾國藩的做法是對的,因為“凡為大事者皆有大欲”,欲望得不到滿足,動力從哪裏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