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不會選人,就不能用人(1 / 2)

曾國藩深知人性的優點與弱點,也深知清政府軍政腐敗的因由,在選用人才方麵,自有一套標準。這些標準或許大悖於一般所謂“惟才是舉”的說法,不過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很有實益的。

曾國藩的用人標準除廉明、智略才識之類標準之外,特殊之處有:“忠義血性之人最可用”。所謂忠義血性,就是要求湘軍將領誓死效忠清王朝,自覺維護以三綱五常為根本的封建統治秩序,具有誓死與起義農民頑抗到底的意誌。他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諸勇必不悅服;不勤則營務巨細,皆廢弛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仍可效命,故次之。身體贏弱者,過勞則疾;精神乏短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闕其一,萬不可帶勇,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選用具有“忠義血性”者為將領,可以為整個軍隊起到表率作用,“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餘。”這樣便可以帶動全軍效忠封建統治,從而能夠使這支新興的軍隊——湘軍,不但具有鎮壓農民起義的能力,同時還具有“轉移世風”的政治功能。

二是注意選用那些“簡默樸實”之人。

曾國藩對於綠營兵官氣深重,投機取巧,迎合鑽營的腐敗風氣有著很深的認識,他說:“國家養綠營兵五十餘萬,二百年來所費何可勝計!今大難之起,無一兵足供一戰之用,實以官氣太重,以竅太多,漓樸散淳,其意蕩然。”為了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曾國藩規定,不用入營已久的綠營兵和守備以上軍官,選將必須注重“純樸之人”,即腳踏實地、無官氣、不浮誇偽飾之人。這種將純樸之人委以重任的做法,對提高湘軍的戰鬥力極為有益。

三是要求湘軍將領還要“堅忍耐勞。”

“堅忍”亦就是打仗時能衝鋒陷陣,身先士卒。曾國藩雖為一介儒生,對於治軍最初沒有多少軍事經驗。但他清楚,行軍作戰倍加艱辛,隻有“立堅忍不拔之誌,卒能練成勁旅……數年坎坷艱辛,當成敗絕續之處,持孤注以爭命。當危疑震撼之際,每百折而回。”他提倡在艱苦環境中矢誌不移的勇氣,隻有這樣,才能使湘軍從上到下都有著一股與農民起義軍戰鬥到底的決心。

曾國藩在其一整套的選將標準中,一反中國古代兵家論將、選將的方法,而將“忠義血性”,意即對封建政權的忠實放在了第一位。為此,他不拘一格,不限出身,大量地提拔書生為將。在湘軍將領中,書生出身的人占百分之五十八。

在曾國藩看來,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出身卑微,迫切希望改變所處的社會地位。按貫例是應通過讀書做官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然而,清朝末年的狀況卻使他們無望改變社會地位。據統計,清末全國紳士人數約有145萬,政府官職及頭銜僅能容納15萬,閑居鄉裏的紳士至少有130餘萬,兩者之間構成了懸殊的比例。當社會統治秩序受到農民起義的衝擊,他們將本能地站出來,以封建的衛道精神同農民軍進行對抗,捍衛封建的統治,加之無官可做隻好投筆從戎,一顯身手。

按照這些標準選將練兵,處理將士關係,雖未必能達到他的“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人心”的目的,但確實使曾國藩得到了一支非比尋常的軍隊,從而使他博得了皇帝對他的重用和將士僚屬對他的青睞。

除這些明文規定的標準之外,曾國藩還有一套隻實行、不公開的選將方法,其內容如下:

一是慎用表現欲過強的人。

如果一個人老是自以為是,以自己為中心,處處爭強逞能,不給別人以表現和施展的機會,那麼別人很快就會對他產生反感,將來一起合作共事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為人應力戒表現欲太強,這在曾國藩所談的處世禁忌四箴中,第一條就已談到不喜好誇誇其談,到處表現自己。另外曾國藩還說:“人隻要稍微有些才能,就想要表現出來,以顯示與別人的不同。爭強好勝的人這樣,追逐名譽的人更是這樣。同當士兵,就想著要挺出於同列。同當小軍校,就想著要在軍校中出人頭地。同是將軍,就想著比別的將軍高一頭。同是主帥,也仍想著要比別的主帥高明。盡管才能有大小淺深的差別,但他們共同的一點是不知足、不安本分。能打破這種世俗的風氣,就能和他談論用兵之道了。

二是慎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

前後出入曾國藩幕府的人不下三四百人,走出曾國藩幕府而任高官者也不下百餘人。曾國藩與這些人的關係大體是很融洽的。但隻有少數幾個人很不買曾國藩的帳。左宗棠是其中之一。對於左的天才可用,他多次向清廷密保、密薦,但對左在自己手下工作,曾國藩卻十分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