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正酣爭奪夢,老翁已泊水雲鄉。
自彳番素業衡輕重,久覺紅塵可憫傷。
隻恐詩名天下滿,九州無處匿韓康。
同治五年(1866)十月二十七日,曾國藩又接到了朝廷諭旨,暫緩赴京陛見,令其回兩江總督任,由李鴻章接任欽差大臣,專辦“剿”撚事宜。
對於清廷朝令夕改的做法,曾國藩頗有微詞,可回任兩江畢竟是曾國藩眼下最好的去處。雖然一再辭奏,但見到清政府批駁了禦史參劾自己的兩份奏章,且令其回任的決定不改,於是便不再推辭,派人將欽差大臣的關防送至徐州,交予李鴻章。同治六年(1867)正月初六,曾國藩從周家口動身,正月十五日達到徐州,十九日接兩江總督職。
曆經二年“剿”撚,曾國藩無功而回,經曆了諸多的坎坷,他有所省悟:“此後總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吾亦不甘為庸庸者,近來閱曆萬變,一味向平實處用功。非委靡也,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
§§§02.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暫時退讓
曾國藩崇尚堅忍卓絕、睥睨富貴的曆史人物,如同司馬遷一樣,敬仰屈原、田光等堅忍行世的人物。因此,曾國藩的一生也是靠“堅忍”成事,但由於身份、修養的不同,還是有人不太理解的。譬如王□運作《湘軍誌》,對曾國藩時有微辭,主要的原因,就是認為他太堅忍、太慎重了。自率湘軍東征以來,曾國藩有勝有敗,四處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於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實權所致。同時,曾國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養方麵也有很多弱點,在為人處事方麵固執己見,自命不凡,一味蠻幹。
《孫子兵法》有一個核心觀點就是以退為進,以守代攻,這種避讓術,是一種聰明人的大智慧。老子曰:“惟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暫時的退讓。強敵當前,來個巧妙迂回,表麵上甘拜下風,暗地裏卷土重來,這是保存實力,迷惑敵人的法寶,這也是曾國藩慣用的招數之一。把《孫子兵法》中以弱隱強,適時退讓的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曾國藩崇尚堅忍卓絕、睥睨富貴的曆史人物,如同司馬遷一樣,敬仰屈原、田光等堅忍行世的人物。因此,曾國藩的一生也是靠“堅忍”成事,但由於身份、修養的不同,還是有人不太理解的。譬如王□運作《湘軍誌》,對曾國藩時有微辭,主要的原因,就是認為他太堅忍、太慎重了。
《湘綺樓日記》光緒四年(1878)二月二十一日雲:“作《湘軍篇》,頗能傳曾侯苦心;其夜遂夢曾……”
二十七日雲:“夜觀覽滌公奏疏,其在江西時,實悲苦,令人泣下,然其苦乃自尋得,於國事無濟,且與他亦無濟。且吾嚐怪其相法當刑死,而竟侯相,亦以此心耿耿,可對君父也。餘竟不能有此愚誠。‘聞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船之上駛,則繞屋彷徨。’《出師表》無此沉痛。”
三月十六日雲:“看胡林翼奏稿書劄及方略,見庚申年事,忽忽不樂。又看曾公之奏稿,殊矢忠誠之道。曾不如胡十分明顯,而名比胡大,其始於至誠且賢,其後不能掩之也。我初未合觀兩公集,總是偏袒曾而不喜胡,今乃知胡之不可及,差一點失之交臂。”
戊寅四月十二日雲:“夜看曾書劄,於危苦時不廢學,亦可取;而大要為謹守所誤,使萬民塗炭,猶自以心無愧,則儒者之罪也,似張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