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讓能人替自己趟開路(2 / 3)

薛福成曾頗具感慨地說:“凡事都要靠人才才能成功。才學高的人必定能任用賢才,並因而使自己的成就更加偉大。推而廣之,能把天下的人才合於一處,這樣就可以平定天下。”

§§§72.讓能人替自己趟開路

應變識人是曾國藩變術的一環,在他看來,身處官場,不能識人辨人,為奸佞無能者所蒙蔽,隻看到人的表麵現象,而看不到人的本質,而知錯人,用錯人,必將惹出禍亂,於人於己都會禍害非淺。曾國藩以其獨到的相人之術,明辨英才,並予以擇取,是其變術的精典手段。譬如曾國藩擇劉蓉、交郭嵩燾,網羅人才、交賢結哲,翔實幕府,都是他立足變幻官場的強援支柱,這也是曾國藩的擇人變術,因人而異,人皆英才,何愁仕途不暢。

《孫子兵法》在地形篇中分析了兵路的重要性,實際上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讓能人替自己趟開路。

曾國藩和幕僚之間總的來說是主從關係,具體而言則又可為互慕、互助和相互影響三個方麵。首先,他們雙方都有相互結合的願望,可以說是一種相互傾慕、相互追求的關係。曾國藩認為,遠而言之則天下之興亡、國家之強弱,近而言之則兵事、餉事、吏事、文事之成敗利鈍,無不以是否得人為轉移。故多年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為吸引和聘請更多更好的幕僚盡了很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他於率軍“東征”之始,即號召廣大封建知識分子奮起捍衛孔孟之道,反對太平天國,盛情邀請“抱道君子”參加他的幕府。其後行軍打仗,每至一地必廣為訪察,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為己用。聞有德才並稱者,更是不惜重金,馳書禮聘。若其流離失所,不明去向,則具折奏請,要求各省督撫代為查明,遣送來營。曾國藩與人通信、交談,亦殷殷以人才相詢,懇懇以薦才相托,聞人得一才羨慕不已,自己得一才喜不自勝,遂有愛才之名聞於全國。由於曾國藩精研百家,兼取眾長,早在青年時代即以“道德文章”名滿京師,稱譽士林;加之其後出辦團練,創建湘軍,“戰功”赫赫,威震天下,遂被視為救星,受到不少士大夫的崇拜。有的知識分子非但升發無望,且身遭亂離之苦,徙無定居,衣食俱困,亟須庇護之所,衣食之源。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既無升官發財之念,亦無饑寒交迫之感,甚或已是學問淵博,名滿士林,但卻仰慕曾國藩的大名,以一與相認為幸,一與交遊為榮,所有這各類人物,他們聞曾國藩能以誠心待士,破格用人,便紛紛投其麾下,入其幕府。

當太平軍勢焰正熾之時,清廷與官軍已無能為力,惟靠曾國藩、胡林翼等人與其抗爭。曾國藩以一丁憂在籍侍郎之身份,終能陶鑄“中興”功業,除其個人人格因素外,幕府的運用,實在也是製勝太平軍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