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之製,原非法律規定,無編製、員額、職掌等限製。其賓主遇合,享有充分自由,入幕之賓,既然不拘資曆,也無從屬的關係,雖然沒有正式的官籍,但因身在幕府得以練習吏事,發展抱負。反之為主官者亦毋須等待朝廷的調遣,可以自行羅致各色人才。儒士既可入戎幕,文臣亦能驅策將勇。這種視實際情勢靈活運用的幕府,自古為將帥征戰的參謀集團,在清代則久已容納於地方政府之中,而曾國藩更於平時和戰時均能使其發揮高度作用,其風流所及,固然晚清幕府盛況空前,即使民國後也不失為士人的終南捷徑。
政治家的工作,在於彙總天下人的聰明才智,凝結為一個有高度效能的機構用以治事治國。
曾國藩既出,以“誠實”結人心,眾望所歸,其幕府不僅為人才總彙,而且為文武官吏的實習所。一時,將帥疆臣相繼由幕府而出,最終才能完成同治“中興”的事業。
曾國藩幕府出於平定太平軍的急切要求,儼然是一個小政府,所以容閎曾說:
當時七八省政權,皆在掌握,凡設官任職、國課軍需,悉聽調度,幾若全國聽命於一人。
除文武人才外,曾幕也尊崇多文雅士,徐珂於《幕僚類》記述其情況說:
幕府人才,一時稱盛,於軍旅吏治外,別有二派:曰道學;曰名士。道學派:為何慎修,程鴻詔,塗宗瀛,倪文蔚,甘紹盤,方某諸人。名士派:為莫友芝,張裕劍,李鴻裔諸人……時文正幕中,有三聖七賢之目,皆一時宋學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羅致之。
若進一步探索,則可發現曾氏幕府中各色人才俱全,容閎說:
今更回述予在安慶之事。當時各處軍官,聚於曾文正之大營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懷其目的而來。總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補之官員,懷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門家,無不畢集。幾於舉國人才之精華,彙集於此。是皆曾文正一人之聲望、道德及其所成就之功業,足以吸收羅致之也。
此僅就進軍安慶時情況而言,至於曾國藩幕府的盛況,有薛福成之《敘曾文正公幕府賓僚》一文,為“敘曾公幕府賓僚,最為翔實,且有統係者”。
歸納此文,曾國藩幕府主要的人才有:
謀略人才:郭嵩燾、左宗棠、陳士傑、李鴻章、李鴻裔、錢應溥、薛福成等。
作戰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楊載福等;陸上有李元度、唐訓方、李榕、吳坤修、黃潤昌等。
軍需人才:李翰章、甘晉、郭嵩燾、李興銳等。
文書人才:許振□、羅萱、程鴻詔、柯、向師棣、孫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羲、洪汝奎、趙烈文、何、倪文蔚、方宗誠、蕭世本等。
文教人才:吳敏樹、莫友芝、陳艾、俞、戴望、吳汝綸、張裕釗、唐仁壽、劉毓崧、劉壽曾等。
製造人才:李善蘭、徐壽、華蘅芳、馮光、陳蘭彬、容閎等。
從某些資料統計看,曾幕中僚官共92人,按其籍貫而論,計湖南20人占第一位,江蘇19人第二,安徽15人為第三,其次浙江12人,四川7人,江西、湖北及廣東各5人,貴州亦有2人。其分布達9省,除閩、滇、桂三省外,南方各省均有入幕之賓。此則表示其鄉土分布,與曾國藩活動半徑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