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鐵”,一個金融界人士並不陌生的概念;
“三鐵”,在中國銀行發展史上曾有著光輝的篇章;
“三鐵”,我國銀行業發展到今天又賦予它更加深遠的意義。
“三鐵”,過去指鐵款、鐵賬、鐵算盤。那時候的“三鐵”,既是銀行對自身行為的一種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各界對銀行會計核算等方麵的一種評價、一種讚譽,是銀行信用和力量的顯示。那時候,人們從銀行取錢不用數,企事業單位核算以銀行的賬為準,國家一些決策以銀行的數據為依據;那時候,銀行的規章製度十分嚴格,工作人員也能夠老老實實地照章辦事,真正做到了賬賬相符、賬款相符、賬據相符、賬表相符、賬物相符、內外賬相符,不負眾望。
可是,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人的思想意識行為都與以前大不一樣了,銀行的“三鐵”不斷受到衝擊,乃至今天重提“三鐵”,更有其特殊意義,內涵更加深刻,針對性也更強了。
在新的形勢下,銀行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而銀行的形象和信譽卻大不如前。差距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一方麵市場經濟在迅速發展,另一方麵相應的法律法規又不太健全。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不法分子相互勾結以銀行為作案的主要目標,導致各種案件時有發生;受本位主義或個人利益驅動,銀行內部有章不循,假賬、假表、假數字大量出現,結果受損害的不僅僅是銀行,而是損害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安定。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誰違反了經濟規律,誰就必然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曆史的和國外的經驗教訓警示我們:必須麵對現實作出認真的選擇,對堅持“三鐵”必須有一種緊迫感。堅持“三鐵”,是重整金融秩序、有效防止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強宏觀調控、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之一。
朱鎔基副總理強調,今天重新提出的“三鐵”指:鐵賬本、鐵算盤、鐵規章。對朱鎔基副總理講的“三鐵”,不能單從狹義上來理解,即不單指銀行的會計核算而言,而應該從廣義上來理解,即:銀行作為金融部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寒暑表,是國家宏觀經濟決策依據的重要來源。因此,要求銀行的賬目要清清楚楚,不能有絲毫的紕漏和差錯,更不能搞假賬、賬外賬、兩本賬;銀行提供的數據要真實、準確,絕對可靠,要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會計核算;銀行要製定嚴密完善的規章製度,在經營運作中要依法照章辦事,不能搞人治。因此,用何林祥行長的話講,“三鐵”是真正銀行的標誌,是向商業銀行轉軌的重要基礎,是從嚴治行的重要內容,是進行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
落實朱鎔基副總理的指示,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必須堅持“三鐵”。“三鐵”,鐵在哪?鐵在人上。鐵賬本、鐵算盤、鐵規章,要靠人去執行,先進的機製、科學的管理要靠人去運作,離開“三老四嚴”的鐵人精神,“三鐵”就難以落實。
解決人的問題,主要是解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問題。一手抓人的思想認識、組織隊伍建設和法製建設。首先要從領導幹部做起,領導幹部要有鐵人精神,鐵人品質,鐵人行動,執法如山;同時,在機製上要責權利掛鉤,獎罰分明,使全行上下按統一的政策、製度、辦法、操作規程開展各項工作。另一手要抓基礎設施建設,抓電子化建設,解決電算化手段問題。過去很多問題的出現與信息不靈有直接關係,如果解決了電算化問題,把規章製度、會計核算、崗位職責三位一體進行軟件設計,每一筆數據都要上網,一開機就進入狀態係統,所有信息瞬間就能到達總行,一級法人通過程序控製人的行為,才能有效行使職權,達到“三鐵”的目的。
為了重塑“三鐵”形象,農總行全麵貫徹朱鎔基副總理的指示精神,對所有規章製度進行了反複修訂,不斷完善,最近又對強化內部控製作出了新的規定,並以資金組織、資金管理、財會、信貸、安全保衛和基層營業所為重點,製定了六個方麵的違規處理辦法。今後任何單位、任何人,凡違反規定製度,不論有無風險或損失,都要照章處理,這回可謂痛下決心。
但是,實施“三鐵”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任重而道遠,需要上下一起努力,需要始終堅持不懈,隻有軟、硬件都到位,“三鐵”才有希望。
(1998年2月5日《中國城鄉金融報》一版頭題,獲本報好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