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職能部門的某些行為,加重了供銷社的負擔。各種各樣的攤派、名目繁多的檢查,使供銷社難以承受。據一個基層供銷社反映,驗一杆秤收費5元,一年驗了4次,比買一杆秤還貴;收取勞動力管理費人均1年近50元;營業員“乙肝檢查”人均25元,等等,而這些支出又不能入賬。
工業品經營受專營、專供品種製約和利差影響,使供銷社的經營門路由寬變窄。不但煙、酒、食鹽等實行專營、專供,而且有些放開的品種,如麻袋、輪胎、化工產品、水泥、玻璃等,有不少地方也不允許供銷社經營。至於那些暢銷品,更難擺到供銷社的櫃台上。這就使供銷社的這個“主渠道”越變越窄。
商品銷售差價率多年不變,而商品流通費卻逐年提高,尤其是農村路途偏遠,費用增多,使他們的經營常常處於虧損的邊緣。即使經營比較好的肇州縣,從13.5%的綜合毛利率中扣除各種必要的經營費用外,純利率最多也隻有1.5%,經營稍有不慎,就是負效益。而個體商店則多數不受上述限製。由於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今年上半年,肇州縣二井鄉17個供銷社網點銷售工業品100萬元,略有虧損;而47個個體商店則銷售130萬元,贏利26萬元。
據了解,肇州縣13個基層社去年以前均無虧損,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到今年上半年已有6個虧損,虧損額20萬元,盈虧大體相抵。
但在外部條件大體相同的情況下,也有不少供銷經營情況好的,肇州縣二井供銷社中就有半數供銷部實現了時間、效益雙過半。這些單位用自己的實踐證明——
工業品經營的好壞,關鍵還在於工作。農村市場相當廣闊,供銷社不僅在挖掘潛在購買力上能夠有所作為,而且在引導農民致富、不斷增加新的購買力上,可以繼續大顯身手
在肇州縣供銷係統中,工業品經營比較好的單位,他們都有一條共同的經驗,就是把銷售當作活化資金、調整結構的中心環節來抓,利用當地信息快、情況熟的特有優勢跟蹤購買力,走街串戶,帶樣推銷或預約銷售。為了擴大銷售,他們根據具體情況,以不同形式進行承包經營,明確責任,兌現獎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為了解決多年來形成的不合理庫存和資金占用問題,他們翻箱倒櫃,不惜降價處理有問題的商品,不怕把庫存賣光,把壓死的資金變活,盡快投入周轉。在進貨渠道上,他們抓住生產廠家和批發部門商品壓庫的契機,以及時交付銷貨款為條件,廣泛開展信用賒銷業務,不僅解決了進貨資金不足問題,而且增加了適銷商品來源。同時加強銷售服務,以當麵安裝、調試、售後保修、保換保退等種種辦法,吸引了大量購買力。
肇州縣的一些基層供銷社,還采取以工業品與農民等價交換農副產品的辦法來擴大銷售。全縣供銷社係統收購的3000噸葵花子中三分之一是用100萬元工業品換來的,縣土產公司還用雜骨換出兩百多箱肥皂。
此外,采取提前預告、定點定時帶工業品下鄉趕集等辦法,也可以擴大一塊營業額。
肇州縣供銷社還積極幫助農民拓寬致富門路。僅推廣玉米地套種紅芸豆一項,就為農民增收兩三千萬元。去年為農民的股金保息分紅,又使農民增收57萬元。這不僅壯大了農民的經濟實力,而且也為供銷社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
(1990年9月3日《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