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批評報道中不難看出,批評性報道不僅調查核實難,報道之後解決問題更難。因此,如果記者在采寫過程中稍有不慎,哪怕在細枝末節上稍有疏忽,被批評者也會鑽空子抓住不放,糾纏不休,不僅無助於批評不良風氣,反而會給被批評者以口實,借此以一攻十,認為報紙的批評都是不實之詞,從而降低黨報的威信。
為了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功能,記者在采訪調查過程中必須實事求是,掌握足夠的證據和非常有說服力的材料;形成報道時也不宜說過頭話或者以偏概全,等等,應留有餘地。記者在搞批評哈市房管部門的那篇報道時,為了弄清楚被批評者究竟有什麼理由強迫個體戶搬遷的問題,先後找過房地局二十來次,多次無人理睬。後來通過其負責人的親屬才和負責人聯係上。但對方派來的有關負責人竟說他們有權力願意把房子分給誰就分給誰,沒有什麼原則要遵循。記者雖然感覺到這話毫無道理,但不能憑感覺寫報道,必須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記者隻好帶著問題走訪了省人大常委會。省人大是立法機關,有立法解釋權,1986年曾頒發了“房管條例”。依據這個“條例”,哈市房管部門在收回被“二房東”轉租的公房後,必須和現營業戶建立新的租賃關係,決不允許把現營業戶擠走,把個體經濟擠垮。否則,哈市將有5000多戶個體戶重新失業。因而,哈市房地局說“沒有什麼原則要遵守”的話是根本站不住腳的。記者找到了充分根據後才完成了這篇報道,並請省人大的同誌給這篇報道撰寫了短評《要依法辦事》。
同時,上述三個報道,由於反映的完全是客觀事實,並且都是針對廣大群眾十分反感的社會問題提出的批評,具有一定典型性,因此起到了觸類旁通的作用,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也受到省市領導的重視。尤其是肥皂問題報道,由於黨中央一再強調在治理整頓中一定要保證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省市領導也十分重視這一問題,使肥皂供應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最近由於肥皂廠缺少原材料而停產,省市領導又研究了解決辦法。廣大群眾也從報道中了解到買不著肥皂不是政策問題,而是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流通渠道不暢造成的,從而認識到要改革就必須治理環境,整頓秩序,使報道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對宣傳黨的大政方針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果被批評的一些部門和單位也能認真對待批評的話,社會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通過這些批評性報道,記者體會到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尤其是批評性報道,既然要執行輿論監督的使命,就更應當注重客觀真實性。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主要問題清清楚楚地攤開,不要裝點修飾,也不要含混不清、模棱兩可,更無須添加過多的說明和注釋,相信讀者自會鑒別的。因為凡是急需輿論監督的問題,都與當時的大的政治環境有關,群眾十分敏感。隻要把問題明明白白地放在大的氣候裏,讀者自己就會分析思考,相互議論,得出結論。記者過多的議論反而易於導致主觀片麵性。對於其中實在需要引申開去的問題,可以另外配發言論來闡述。
(原載1988年第六期《黑龍江日報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