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揭開“肥皂緊缺”之謎(1 / 1)

《千餘張條子助長了搶購勢頭——哈輕化總廠不得不用上千箱肥皂照顧關係》、《肥皂哪裏去了?》這兩條消息是在搶購風迭起、火柴和肥皂等日用品緊缺、黑市價格暴漲,群眾怨氣很大的情況下采寫的。肥皂緊缺是生產廠家生產問題,還是流通領域裏的問題,記者有責任揭開這個謎。

在采寫這兩條消息之前,記者曾對搶購和擠兌儲蓄問題進行過社會調查,明顯感到“官搶”問題十分嚴重。但要拿到有說服力的證據很難。因為新聞記者調查手段有限,沒權到處查看票據,而且由於不懂業務也看不明白,隻好請求物價檢查部門予以配合。當時由於外省肥皂已經漲價,省物價檢查所正要去生產廠家檢查肥皂是否已被高價銷往省外等問題。當記者隨同物價檢查人員到哈爾濱輕化總廠了解情況時,有關方麵負責人無意中說道:“缺肥皂都是當官的弄的,他們帶頭搶購。這半個月光政府部門來走後門買肥皂的條子就有十幾本。”在物價檢查人員查看銷售票據時,記者向廠家要“條子”看看,結果真的找出了十幾本。這些“官搶”條子令人十分震驚:一是求購數量大,二是來自政府職能部門的多。還有許多“條子”上含糊其詞地寫著“老領導”、“一位朋友”、“我的親屬”等字樣。為了弄清楚是否都屬於“官搶”,記者請廠家找來知情人。經了解,該廠已規定內部職工一律不批,外部關係單位來買的必須經廠長批準。這些關係單位包括工商、稅務、公安、電業、鐵路、糧庫等部門。廠長為了在水、電、油及其他原材料和運輸方麵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不得不批。為了避免消息單純綜合敘述所容易造成的失真、模糊、主觀片麵性,增加可讀性,同時更為了使“官搶”問題充分曝光,在報社領導的支持下,在反映情況、提出問題的前提下,報道把“官搶”單位逐一列出,並在檢查的當天晚上就以醒目標題《千餘張條了助長了搶購勢頭——哈輕化總廠不得不用上千箱肥皂照顧關係》發稿。第二天,記者又隨同物價檢查人員檢查了流通領域的肥皂銷售情況,發現又是種種“關係”在對肥皂進行圍追堵截,使進入流通領域的那部分肥皂又全部滲透在層層關係網中,結果沒有一塊肥皂能夠擺進商店櫃台銷售。檢查的當天晚上,記者又以《肥皂哪裏去了?》為題,以圍繞著小小肥皂的諸多“條子”為典型,把擾亂了經濟秩序的“官搶”問題作了重點披露,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群眾感到黨報為他們說了話,出了氣;監察部門也讚揚黨報敢於碰“硬”。由於對“官搶”問題抓得準,揭示得比較深刻,省及哈市黨政領導十分重視,迅速組織查處,不僅使參與“官搶”的有關部門受到很大的觸動,把不準黨員幹部參與搶購作為紀律定下來,而且很快解決了肥皂經營秩序混亂問題,使肥皂三天後即開始擺進大小商店櫃台平價銷售,搶購風有所收斂,類似肥皂、火柴、食鹽等生活日用品產銷問題也隨即引起重視。

這一組報道,使記者很受啟發,即要想真正發揮新聞媒介的傳播和輿論監督作用,首先必須思想明確,主題突出,通過調查研究拿出有充分說服力的事實作依據,在寫法上盡量全盤托出,不隨意刪減,這樣,既可以做到客觀真實,又便於讀者一目了然地通過報道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1988年第六期《黑龍江日報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