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早就有人議論:新聞市場“傾斜”了!新聞市場一邊倒了!新聞市場沒有“新聞”了!這裏所說的“新聞”,就是指那些為讀者所喜聞樂見的、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報道。確實如此,好多年以來,膾炙人口的新聞報道真的是越來越少了。而且,這種現象反倒越來越被認為“正常”。
我們的許多新聞媒體,無論是以新聞為主的報紙版麵,還是廣播電視節目中的新聞節目,每天都有那麼多或長、或短、或新、或舊的報道被當作新聞予以刊播。可是,認真看一看,仔細聽一聽,竟很難找到一條像樣的新聞。而且,報紙的新聞版麵經常是“千報一麵”,廣播電視的新聞節目也經常是“眾口一詞”。這種統一的內容、統一的口徑,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有任何變化。可是,刊播這些無聊報道的媒體反倒越來越多,從省、市,到縣、鄉、村,以及廠、礦、店、校、所……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媒體在發聲。而且除了日報,還有早報、晨報、晚報、時報等等,凡是能想到的無所不有。因此,這種不是新聞的新聞就鋪天蓋地而來。隻是很多人拿到報紙或打開電視、廣播,因為找不到可看的新聞而隻能瀏覽一下標題、目錄,便棄之而去。甚至連報人自己都不願意看報紙了。這樣的“新聞”報道,難道還能說得上是“新聞”嗎?媒體多了,新聞反倒少了。那麼,“新聞”哪去了?是社會上沒有新聞發生嗎?還是寫新聞的人少了呢?認真追究起來,不僅寫“新聞”的人少,甚至認真管理新聞的人都少而又少了。
因此,在浩如煙海的新聞作品中,隻有極少數報道被評為好新聞。而這“好新聞”,還僅僅是新聞單位從自己角度所做的評價。如果把它們交給社會、交給廣大人民群眾去評判,恐怕能夠稱得上好新聞的就更微乎其微了。
所以,如果從市場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報道者是賣方、讀者是買方的話,那麼,目前的新聞市場就明顯地出現了極度傾斜的現象。為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幾乎踏破鐵鞋無覓處,而報道者急於出手的作品又得來全不費工夫,連篇累牘,卻不受讀者歡迎。弄得新聞組織出版者煞費苦心地不斷出台新方案,甚至不得不硬性派購報紙,硬塞給讀者,新聞出版界變成了“垃圾”製造者。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還是新聞工作者缺乏社會責任感,缺少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意識和新聞報道的前瞻意識,還僅僅把新聞報道當作一般性工作來應付,因而新聞敏感性不強,不能努力深入社會去挖掘新聞。此外,由於長期受傳統思想意識的束縛,加上落後的經濟、文化生活,以及政治上“左”的東西積澱太多,致使一些政府官員、一些新聞工作管理者、一些新聞工作者瞻前顧後,不敢、也不想拿個人的政治生涯去冒險,因此不敢敞開胸襟,不敢袒露心聲,不敢放開手腳。其實,這裏說的敞開胸襟、放開手腳,並不是要與上邊的“規定”對著幹、相抗衡。因為即使是在相關“規定”允許的範圍內,也有許多新聞等著記者去探索,去挖掘,互相之間展開競爭。
因為在商品經濟社會裏,人們不僅從事經濟性活動時充滿了競爭意識,而且在進行政治、文化、甚至人際交往等社會活動時,也都有著很強的競爭意識。因為隻有頭腦中充滿競爭意識,才能選擇最佳角度、尋找在最恰當的時機、采取最優方式進行活動,才能贏得對方信服,贏得第三者讚許,達到預期目的。新聞報道也是這些活動的一部分,因此新聞工作者也必須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必須樹立強烈的競爭意識,必須下大功夫到社會生活中去尋找新聞,從而才能寫出好的新聞報道,才能被讀者認可,才能有利於遏製新聞市場的傾斜。
筆者謹以某省報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1984年3月3日關於某省七屆二次人代會的報道,除了會議消息之外,還推出了“會外之聲”新欄目。這個欄目可謂新穎別致,單從名目上看肯定會贏得廣大讀者的青睞。然而內容上卻令人大失所望,仍舊沒有走出往日報道的舊格局,不失為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首先是信息來源麵窄。組織者沒有分兵把守各個山頭要隘,報道者也沒有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中去,而是沿襲以往,選擇了那些最容易采訪、最喜歡人雲亦雲、最不容易產生新聞的社會表層進行訪談。其次是報道內容層次不高。人民代表大會是體現人民大眾的資格與權利、反映人民群眾當家做主人的會議,人民群眾也對人代會寄予了厚望。它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與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息息相關,與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息息相關。然而組織報道者們似乎並沒有從這些層麵上予以考慮,而是跟以往一樣泛泛而談,一味推銷那些連自己都不感興趣的會議情況反映,沒有反映出人民群眾內心的期望,致使這一信息產生了負麵效應——讀者普遍感到這些報道是在裝腔作勢,這一欄目也徒有虛名。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新聞卻沒有得到重視,沒有被挖掘出來,或者是被忽略、被拋棄了。然而,最重要的還是這樣的現象並不隻發生在這一天的報紙上,更不隻發生在這一家報紙上,幾乎所有新聞媒體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