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淺議新聞市場的“傾斜”現象(2 / 3)

據一位新聞報道者說,人代會剛剛開幕,即有許多來自各地的上訪者和上訪信件,他們提出的問題大多涉及改革不到位、或政策不落實、或官僚主義作風嚴重等等。這就給記者深入挖掘新聞、把會上與會下、會內與會外結合起來進行報道提供了條件,記者完全可以采取積極的態度進行報道。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比如:記者完全可以對這些材料分析比較後做一個綜述,找出其中應該解決而又能夠解決的政策性問題,提供給有關部門參考。或者就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對人代會相關人員進行一次訪談,從正麵發揮輿論的宣傳和監督作用,使人代會更接近人民群眾。據說,這些上訪者中有一位個體戶,之前曾反映某市行政執法部門濫用權力,以權壓法;而執法機關又懾於權勢,對此案長期不做裁決。因為這類問題當時普遍存在,因而新聞單位對此案曾三次公開報道,但輿論監督亦無濟於事。於是這個個體戶希望新聞單位能將此材料轉呈人代會,希望人代會能予以重視。不料,這個材料卻被人代會秘書處擋駕了,他們說:“個體戶讓轉交就轉交啊?……連個公章也不蓋就轉交?”這種情況原本就是“會外之聲”,與會記者完全可以選一個合適的角度進行報道,而且還可以緊追不舍,把這些上訪人和上訪信中的提出的問題以及人代會的處理意見和處理結果公之於眾。這樣做,一是可以增加人代會工作的透明度,增加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主人翁意識,推進政治生活民主化。二是可以促使國家機關進一步了解民情民心,及時按照黨的方針政策解決一些久拖不決的問題。這樣做,不僅人民群眾提出的問題有了處理結果,人代會的威望也會大大提升。三是如果信中確有不實之詞,公開報道也可以對上訪者僅從一己之利出發、歪曲事實的錯誤做法,起到批評教育作用,從而提醒民眾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實事求是,不能濫用民主權利。四是還可以增強新聞報道的輿論監督功能,密切黨的“喉舌”與人民群眾的聯係。這樣的新聞報道才具有真正的新聞性和新聞價值。即使其中有些問題不確切或有很大的片麵性,甚至帶有根本性的錯誤,也不妨予以公開。因為其新聞性不僅在於上訪內容本身,而更重要的在於人代會的立場和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和方式。可惜,直到省七屆二次會議閉幕,“會外之聲”的使命也隨之結束,這樣的報道一次也未見諸報端,不知究竟是在哪裏被擱淺了。

這家省報關於七屆二次人大和政協兩會的報道不下百餘篇,然而據有關部門對讀者的抽樣調查表明,為較多讀者所關心的報道僅有十幾篇,而且多是關於教育、森林資源、豆腐生產經營以及物價等熱門話題。如果再仔細看看其內容,就會發現這些報道的探討層次也過於膚淺了,有的隻是一帶而過,讀後難免索然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