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由於種種局限和“規定”,新聞報道的組織者和編采人員自然也有其苦衷和無奈,不得不如此,對此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比如兩會的報道就是這樣,因為其政策性很強,不是群眾期望值較高的所有問題都能拿來報道,或者都能馬上得到解決。其中有些問題雖然與當前政策關係不大,但因受到國情、國力和其他一些條件的束縛而無法立即解決。也有一些問題是黨和政府早已洞曉,隻是一時還難以解決。但是,即便如此,新聞工作者也並非隻能三緘其口。一是因為報道盡可以說明情況,區別對待。二是也應該相信人民群眾的覺悟程度和理解能力。而且即使在那些被限定的報道範圍裏,也並非隻能人雲亦雲地發表那些不是新聞的“新聞”,更何況很多事情如果換個角度,或者變換一種說法,就一定能寫出新聞來。這需要編輯、記者動動腦筋,有點競爭意識,做個有心人,下點兒功夫去挖掘。而且,在現實條件下,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最重要的就是互相理解,協同動作。而新聞媒體也正是二者之間的一條紐帶和橋梁,是協調各方麵關係、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既要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也要傳遞人民群眾的願望、要求和意見。如果新聞工作者都能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這一光榮使命,就一定能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新聞敏感度和競爭意識,從而推出好的新聞報道來,而不至於以各種理由應付差事,無所作為。有一位報道組織者曾說過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話:“唉,管那麼多幹啥?上麵讓怎麼報就怎麼報唄……反正兩會也快開完了。”正因為很多人都抱著這樣一種心態,缺乏新聞意識和競爭意識,致使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流失了,最終加重了新聞市場的傾斜,助推了新聞報道的一邊倒,由此形成了一種一廂情願的賣方市場。
可喜的是,最近已經有一些媒體正在試圖改變這種一邊倒的現象。比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就在不斷革新,先是推出了“一句話新聞”,由於有些報道內容雖然不多,但是一句話又說不清楚,於是又改稱為“短新聞”,繼而又改為“簡訊”,日前又重新稱作“一句話新聞”。此外,還新開辟了帶音響的“科技動態”、“文化動態”、“時代人物”、“國際新聞”等大字專欄性鏡頭。形式上可以說比之前靈活多了,不再像以前那麼單調、呆板了,遺憾的還是內容上並沒有多大的突破,為廣大觀眾所希望、所關心、所喜聞樂見的報道仍舊不多,總給人一種變化不大的感覺。廣大觀眾的期望值沒有通過這種革新得以實現,反而使人產生了一種穿新鞋、走老路的失望感。原因何在?關鍵還是要在內容上下功夫,而不能光在形式上做文章,不能隻是換換瓶子,所有的瓶子裏裝的還都是原來的水。
作為一個市場,買賣雙方在供求關係上大體對等,市場才能相對平衡,也才能穩定、發展。在新聞報道這個大市場上,人民群眾需要及時了解的是那些有重要價值的信息。我們置身其中的社會生活,無論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有許多新事物或亟待改進的東西需要借助輿論工作來傳播、來監督、來推動。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擔起這種責任,隨時適應社會需要,盡可能推出一些帶“響”的報道。如果新聞工作者都能夠帶著這種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感從事新聞工作,其重要意義不僅僅有益於平衡新聞市場,也不僅僅在於盡職盡責,更重要的還在於這將有利於推動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有利於促進我們的社會早日得到更大的發展。
(1989年4月25日第三期《黑龍江報人》,本文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