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前後,筆者曾在《黑龍江日報》大量報道了個體經濟發展問題,還創辦了個體經濟專欄。在連續幾年的采訪和報道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當時的個體經濟之所以跌宕起伏,個體戶之所以連連廢業,其根本原因就是黨的個體經濟政策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和體會,對個體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就變得十分敏感。一次外出采訪,偶然聽說“一家個體飯店被吃黃了”。仔細詢問後得知,這曾是一個當地聞名的萬元“大戶”,如今已經負債四五萬元,麵臨倒閉。筆者突然意識到這件事新聞性很強,通過這件事也許能夠深入解讀個體經濟發展緩慢的真正原因。於是記者立即前往當地,進行了深入的調查采訪,果然發現其背後的問題十分驚人。這家飯店開業一年多,不僅上萬元的利潤被吃光了,流動資金被吃沒了,而且債台高築,手裏隻剩下四五萬元食客們打的欠條。然而這些賒賬吃喝的食客又是誰呢?原來,從鄉政府、派出所、交通管理站、土地辦、司法辦、工業辦、銀行、鄉辦廠礦……直到村委會,吃大戶者都是當地的要害部門,即老百姓心目中的“政府”。這家個體飯店開業600餘天,吃大戶者就有1000多夥,僅鄉政府機關就去吃了352次,兩天不到就去吃一次,打了欠條還不算,還把一台破吉普車拖去抵債。於是,筆者不僅報道了事件本身,而且寫了評論員文章《這是一筆什麼債》,分析了問題的本質,指出:這不僅僅是一筆經濟債,更是一筆政治債,也是一筆黨風黨紀債,“在那裏,不僅黨的方針政策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而且黨的紀律也被一些黨員幹部踐踏得不成樣子。”這一組報道立即得到省報領導的高度重視,特許在一版重要位置連篇累牘地刊發了我所采寫的相關報道,以及各部門的反響、個體戶的議論、欠債者還錢的具體情況,使賒賬吃喝者顏麵掃地。同時,這組報道也立即在全省各級政府、尤其是個體戶中引起強烈反響。省政府及相關部委高度重視,發文從嚴查處。各地個體工商戶都紛紛組織學習討論,舉一反三,促使一些久拖不決以及一些未被深刻認識的問題得到了迅速解決,有力地促進了個體經濟發展。這組報道先後共發稿15篇,並被評為全省好新聞。其實,那些年這種阻礙個體經濟發展的事兒並不罕見,可是很多新聞報道卻隻是泛泛地說說而已。筆者如果沒有吃透中央的政策精神,如果對全省個體經濟沒有比較全麵的了解,對這種事件恐怕也不能報道得如此淋漓盡致。因此,一個好的新聞記者必須善於學習,積累知識,加強政策學習和道德文化修養,注意訓練自己的新聞敏感。
此外,要寫好新聞感覺,還必須經常研究各個新聞媒體的相關報道,必須準確把握相關報道的進度。要經常閱讀主流媒體的主要新聞,瀏覽全部標題,注意從其時效性是否強、是否貼近讀者、報道的深度夠不夠等方麵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找出問題或者經驗,找到靈感,找出自己將選擇什麼樣的報道角度。因為對於任何一個新的政策措施、或一個實踐中的新事物,都不是隻能寫出一篇新聞報道的,都可以追尋其背景和發展,研究其意義或人民群眾的反映,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寫出不同的新聞報道。因此,在努力研究政策,努力研究實踐的同時,努力研究各新聞媒體的報道角度、報道進度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個記者從這各個方麵磨礪自己的新聞觸覺、下功夫培養自己的新聞敏感的過程。有了敏銳的新聞意識即很強的新聞敏感,才能在新聞采訪中很快找到獨特的新聞感覺,這感覺才是真實的、正確的、透徹的。由此製作的標題才能漂亮,寫出的導語才能精當,新聞報道才能動人。比如關於鄧小平外交思想研討會的新聞,國內外新聞媒體幾乎都作了報道,其中南斯拉夫《政治報》記者莫·潘利奇的報道就別有一股靈氣。僅從其題目“夥伴關係既不是同誌,也不是敵人”就能感到記者找到了獨特的新聞感覺。這感覺很妙,它反映了一種嶄新的國際大家庭關係,而這正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如果沒有對鄧小平外交思想及其外交活動的深刻研究,沒有對國際社會各方麵關係的認真分析,就不會產生這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