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綠色經濟在我國的迅速崛起,有其必然性。我們應該從時代要求出發,來加以理解和探索。
20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取得了多方麵的偉大成就,但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二是世界經濟市場化,並且正在形成全球化的現代市場經濟製度。
就時代挑戰而言,我國隻有在綠色經濟中爭取主動,才能迅速縮短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強國富民,對世界作出較大貢獻。
具體地說,綠色經濟可以從以下4方麵入手:
綠色GDP,考核政績的指揮棒
在我國,隻要一談到考核,人人都會聯想到一根無形的指揮棒。無論是中小學生的學習成績考核(指揮棒是“分數”),還是各級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指揮棒是“GDP”),都是如此。
指揮棒的存在,當然有弊端,但同樣也有優勢。隻要指揮棒設計得好、指揮得好,就能取得目標一致、行動統一、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推動綠色經濟方麵也是這樣。如果能在考核政績中引進綠色GDP指標,並把它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於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考核綠色GDP已經嚐到苦果
過去我國不重視綠色經濟,GDP指標中也不包括綠色經濟成分,以至於各地在招商時“撿到籃裏就是菜”,環境汙染的代價十分嚴重。
2003年5月,本書作者在接待一名老同學帶隊的某縣政府招商引資代表團時,私下問對方:“你們那種鬼地方,憑什麼吸引人家去投資?”對方不設防地曰:“政策!”——原來,他們的優勢是專門動員那些在大城市裏由於汙染嚴重而呆不下去的企業,遷到他們那裏去。他們那裏天高皇帝遠,又有地方政府罩著,所以“政策”很優惠。
與其說這是“引資”,不如說是“引汙”。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犧牲子孫後代的利益,竭澤而漁。
當今世界發展麵臨著兩大危機:一個是外部生態危機,二是內在生存危機,兩者結合,就構成了當今綠色經濟興起、綠色經濟學產生的直接導因。
這種生態危機,如果說是不考核綠色GDP造成的結果,實在有些冤枉。因為這真的不是“不考核”的結果,實在是“不重視”、“不作為”的後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事情明擺著:當一件事情不納入政績考核範疇時,它的重要性就無從得到體現,官員們的重視程度也就打了個大大的折扣,甚至陽奉陰違。
我國著名綠色經濟學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思華介紹說,最近20多年來,我國已經進入一個資源耗竭、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的空前階段。
據報道,1997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為7.48萬億元,而沒有計入成本、對資源與環境的浪費破壞卻合計高達21.54萬億元。這表明,生態成本超過GDP的2倍多。即使扣掉許多項目,要說生態損失相當於GDP,也是不誇張的 1。
問題夠嚴重了吧?這表明,我們的GDP完全是建立在資源耗費基礎之上的;如果從綠色GDP角度看,完全得不償失。
從整個現代產業經濟、整個國民經濟的綠化看,可以歸納為兩大方麵:一方麵,直接從事生態生產與再生產所形成的生態產業的迅速崛起,應當而且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發育成主導產業;另一方麵,要加快傳統的三個產業和現代知識產業的綠化步伐,這是產業結構調整轉換與優化升級提出的戰略任務。
核算和考核綠色GDP還需探索
不難看出,把綠色GDP納入政績考核指標,就能比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不過,由於綠色經濟這門學科的曆史很短,理論還不成熟,實踐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索,所以,核算和考核綠色GDP都還處於實踐階段,在這方麵的期望值不能過高。但毫無疑問,應該盡快縮短這個過程,以充分發揮它在政績考核中應該起到的重要作用。
福建省曾經從三次產業劃分角度,對該省綠色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計量測算,從而得出了三次產業中綠色經濟、準綠色經濟、非綠色經濟的總量和比重,其結果是:該省2000年第一產業總支出為1037.27億元,其中綠色經濟總量為589.74億元、準綠色經濟總量為329.82億元、非綠色經濟總量為121.71億元。第一產業中綠色經濟比重占56.86%、第二產業中綠色經濟比重占25.71%、第三產業中綠色經濟比重占85%,當年全省總產值中綠色經濟比重占37.6% 2。
這個結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綠色經濟本質和現狀,尚待研究。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對於綠色GDP的呼喚,並不是簡單地去改變經濟增長的測度方法,而是要改變經濟行為本身、探索從傳統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轉變、強調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
關於這個問題,本書將在最後一章專題闡述。
綠色奧運,數字中國戰略決策
提到綠色經濟,不得不提綠色奧運和數字中國。2008年夏季將在我國北京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其三大理念之一就是“綠色奧運”;數字中國,將各級政府、組織、乃至個人搬上網絡,大大提高了決策智能化、信息公開化、辦事效率化程度。
綠色奧運創造豐厚的環境遺產
綠色奧運的內涵是,用保護環境、保護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籌辦奧運會;通過舉辦奧運會,促進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廣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豐厚的環境遺產。